分享此文:

大家學琴時,一定聽過兩種說法,一是老師建議你先聽音樂,然後再練譜,說這樣比較好練;另一種說法,是千萬別聽 CD或Youtube,因為會干擾並影響你對曲子的詮釋。其實,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對於學習,也各有重要的好壞影響,差別在於「什麼時候」聽。

先來分享上課帶學生聽音樂實境:

一個國中生在練蕭邦練習曲,該曲子練得差不多了,某堂課間,我放了家裡兩個版本(youtube沒有的)給學生聽。

帶著學生聽完一次A版本,我問:「妳喜歡這個版本嗎?」喜不喜歡,靠直覺就可以,不一定要聽到任何細節。

我再放一次,問:「妳聽到了什麼?他有沒有在哪裡做了什麼,跟我們平常講的是不一樣的?」學生講不出個所以然。

大多時候,學生第一次聽完只聽到速度,頂多加上大小聲,其他東西是聽不出的,或者是聽完就忘了,即便親身練過此曲。學生講不出個所以然。

「沒關係,我們再聽一次,妳專注在我剛剛問的問題,聽完告訴我。可以是速度快慢、音色變化或語氣,也或者妳聽到他強調了哪些音,哪邊變慢或多了呼吸,哪裡一氣呵成。」-所謂引導提示。

第二次聽完,她稍微講出一些東西,第三次,我則是讓她在一聽到的當下,就告訴我。三次過去,沒講出來的基本上就是聽不到了。

我放了最後一次,只要在A鋼琴家所做的任何明顯音樂處理之處(不管跟我們平常講的音樂詮釋一不一樣),我就按暫停,並告訴她「A鋼琴家在那裏做了什麼,及那樣做的背後邏輯」,然後再回放一次,讓她確實聽見,確定她聽到了,再接下去播放。

再來,我放了B版本,問她比起A版本,她喜歡哪一個,聽見了什麼,一樣讓她試著說出,但時間關係,就沒再放那麼多次。

「妳可以上youtube找妳喜歡的版本,做我們剛剛做的事,妳聽到鋼琴家在哪些地方的處理覺得喜歡,就按暫停,然後試著模仿,再自己錄下來聽聽看,看能不能做的跟那鋼琴家一樣。」

其實即便聽到覺得不喜歡的詮釋,也可以模仿,重要的是讓自己擁有彈奏不同種方式的能力,然後可以選擇要彈哪一種,而不是能力上因為只會彈一種,所以只好說著「因為我喜歡這樣」。況且,可以將那種音樂處理方式放入「idea 資料庫」,或許妳現在不喜歡將它用在這裡的感覺,但以後在別的曲子裡的某一樂段,妳可以拿出來用,增加自己的變化基礎。

如同我總告訴學生,音樂處理不會只有一種方式,但絕對是循有邏輯的,也常彈兩種以上詮釋方式讓他們選,增加他們的想像。(只可惜孩子常常傻呆,沒提醒就忘了用)

學習,本來就是從模仿開始。

上課花點時間帶領學生聽,重要且有趣,老師可以知道學生到底可以聽出多少東西。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學生應該可以聽的到的東西,他們其實根本聽不出來,在家裡聽幾次都一樣。但透過老師一次次的導聆,注意的東西便會越來越細微。

怕影響你的詮釋怕你模妨 CD?如前所述,很多東西你可能根本沒聽出來,而且,你可能也模仿不來。聽不出來很正常,因為一般學生聽的當下,常將聽的重點放在聽「音符」,細節常聽不清楚。一方面是因為聽得太少,無從比較起,所以需要多聽版本比較,二來是耳朵還沒那麼好,對於音樂的呼吸與音色變化還不夠敏銳。(反而只聽不彈的愛樂者,聽到的多是音樂裡的情感及語氣)

聽得出來但模妨不來,更正常。大師累積多年的深厚功力與思維你一下就學會,那他就不叫大師了。不妨試著模仿,藉著聽到新點子,努力去揣測研究出如何做到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

學習、模妨、得到新點子,才能創新。
往外探索,往內尋找自己,才能建構風格。

兩種階段,不該先將音樂聽熟:

一、視譜能力還尚未健全的初階學習者

視譜能力還尚未健全的孩子,會倚賴聽覺,更不將譜看清楚。這階段的孩子,老師最好避免直接彈給他聽,因為直接模仿複製最簡單,孩子會看妳的手怎麼擺而直接模仿,他們更可以偷懶不去看譜,造成即便學了很久,新曲子只要老師沒教沒彈給他「看」,他就不會,因為能力未被建立。每進一首新的曲子,他就痛苦萬分,更不想面對。這階段要建立的是孩子的讀譜能力,包含音符與節拍。

所以初學者就都不要聽音樂嗎?不是的。我們還是可以讓孩子聽音樂,只要避免以上問題就可以。

舉例來說,通常我們會選一本兒童教材是附有CD的(例如芬貝爾、艾佛瑞),孩子可以在家反覆聽那張CD,孩子聽熟覺得好聽,自然會增加學習動力與興趣。孩子會告訴你這本課本裡面,他最喜歡哪一首,最想彈哪一首,學該首曲子時,記得叮嚀他自己唱譜打拍子。但別上網先聽個滾瓜爛熟,因為網路版本有時做了太多的彈性速度,導致兒童被植入的深刻,整個被制約,以為那裡就是該那麼慢。也別每一本教材都選附有CD的課本,讓他自己認譜研究出節拍,就能避免以上問題。

選新曲子時,我也會彈兩三首曲子讓孩子選,當下只聽一次不會有將譜聽到背起來的問題,第一次聽到的,僅是第一印象,直覺喜好與否而已。藉此可知道孩子的音樂喜好,還可以讓他擁有決定的機會,讓孩子自己選曲,增加自主權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學習千萬不要全部都是「被指定」。(但也不會是全都讓他決定,千萬不要犯了「非黑即白」的毛病啊~)

二、視譜能力沒問題的學生,但剛拿到一份新的譜。

拿到一份新的譜,先上網將音樂聽熟當然比較好練,但前提是先有自己解讀樂曲的能力,不能倚賴用聽的純粹模仿,才不會導致譜總沒看清楚,節拍只彈個大概,速度亂七八糟自以為在做彈性速度,在這階段先聽,也的確會影響自己的詮釋。

若學生學的是同類型曲目(例如都是莫札特奏鳴曲,或在古典樂派階段),學過一次換下一首,我會讓他們直接練,不讓他們上網聽。原因如前述,避免既定印象,要先自己理解完樂句,研究出曲子概廓。

而學習運轉在軌道上的學生,通常開新曲目時,若遇到比較難、或譜看起來比較複雜的曲子(通常浪漫派或印象派樂曲),我們會開幾首讓他們選,會請他們上網各聽一兩次,藉此知道這些曲子大概長什麼樣子,看自己喜歡哪一首,選定後就必須停止上網聽。

等自己研究好,處理完樂句、練完背好,我們教得差不多了(可能還沒練到演奏速度),就可重新上網聽多種版本、做版本比較,上課討論。一方面可重新為曲子注入新樂感、新生命,一方面自己練熟後,對曲子就會有既定印象,當聽到跟自己平常練得詮釋不同時,會更敏感,因而受新啟發。再往上一階便是模仿鋼琴家的詮釋,去增加自己的能力與聽得更細微。

懶人包:

  1. 剛學琴不要都先將曲子聽得滾瓜爛熟,避免孩子聽到背起來不認譜。
  2. 有程度的學生,剛拿到新曲也別聽得滾瓜爛熟,避免造成既定印象,影響自己對曲子的判斷能力。
  3. 拿到新曲子可以先聽一兩次,知道曲子大概長什麼樣,就停止。
  4. 專業學習者,在自己解讀過樂譜、並練熟之後,多聽版本比較。這時不僅可聽多次,也建議聽多種版本,選一兩個自己最喜歡的版本,聽仔細,並試圖模仿。從模仿開始,一來要能聽得出來,二來要能模仿的出,最終再決定自己的版本。上台表演前做這件事更好,能重新看待快彈膩的曲子,為之增添新生命。
  5. 老師偶爾上課帶領學生聽,是為必要。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