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

Q:學音樂,會變得很情緒化嗎?我的孩子都喜歡很悲傷的音樂,感覺很讓人擔心,為什麼要那麼憂鬱?

的確,學音樂很需要個性需要情緒,需要感知上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反而很怕教到乖乖牌學生,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女生要她動一下都不好意思,更不要說是要她充分的投入音樂展現自己了,通常乖乖牌模範生,只怕做錯事,很多的框框,很怕被品頭論足,寧願不做,也不願做了被說不對,我總是跟學生說,一定要善良有禮貌,但不用太乖,也不要太多框框,就算妳不願意表露自已,也該表現出曲子該呈現的樣貌。

然而,許多情緒,在音樂裡呈現就夠了。

也有許多學生以為,學音樂就是該有七情六慾,於是連生活都表現的很像Drama Queen,每天都不知道在演哪齣,演奏音樂也用著怪異毫無邏輯,荒腔走板的rubato與節奏,說是她的獨特詮釋,在灑完狗血之後道述這樣才能撼動人心、展現個人風格,這樣我們會聽得有點頭痛,畢竟賺人熱淚的方式有很多種,每次都得絕症的八點檔,也不是真的讓人這麼感動,只讓人質疑品味。

音樂裡、生活上,相輔相成,又該區隔開來。

像演員下了戲,就該回歸正常,萬一下了戲劇情中的角色還附身不散,可會嚇壞許多人,影響生活秩序;又如同青少年看著偶像劇言情小說,就以為兩性關係就該是那樣的讓人害怕。這樣不會讓人覺得你很有感知,只會讓人覺得你可能需要心理輔導。每個人都需要適時的情感抒發,不同的音樂適合不同心情,如同演奏不同的音樂,需要不同的心情,所以得有辦法體會到不同的感覺,如果剛好遇到心情很差,卻得演奏很愉悅的音樂… 很難… 但也得試著投入。

喜歡小調與憂鬱音樂,其實是個必經過程不用擔心,像是青少年就愛蕭邦、拉赫曼尼諾夫那種熱烈的浪漫,滿足他們心理的想像,沒有糾結就不是青少年,畢竟因為賀爾蒙的關係,要他們感覺愛情,比感覺山水大地之美、對上天的崇敬與禱告容易許多,加上許多年輕孩子急著早熟,以為不夠沉重=不夠有深度,還有正在面臨的人生也有關係,所以沒關係的,那都是過程,一段人生對於情緒掌握與自身了解的學習過程。總比無感好。

反之,也不要害怕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情緒,情緒的種類隨著接觸的層面越廣而越多,同時也在你看多體悟多的時候,妳越能夠拿捏自己對於情緒的掌握。

一個有生命的人,才會彈出有生命的音樂,音樂裡,音樂外,都是人生。

至於為何許多文人都如此悲傷,難道歌劇都得悲劇收場才有張力?

well , 這也是我的疑惑,在美國修碩士時,曾修了一堂歌劇課,讀完沙樂美、看完露露、伍采克,整個學期才2/3我已經頭昏眼花無法呼吸,上呈音樂院的德國教授,詢問可否不要再死人了,太沉重。
我可以確定的是,就算許多文人的人生不太美好,妳可以用力的感覺她們的人生,品嚐她們筆下的人物性格,但是自己的生活自己選擇,別以為一定要用力drama queen充滿張力才能演奏好音樂,然後用力灑狗血梭哈。

如同我們看完電影滿足想像,散場就該回歸生活秩序。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