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

上週末來台灣演出的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Julia Fischer,在接受PAR表演藝術雜誌訪問時頻提到:「面對音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觀點。」我想,這句話對很多學生來講,是抽象的。第一個疑惑應該會是:我也很想,但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

(茱莉亞.費雪的訪談全文請見《PAR表演藝術》 315 期 / 2019年03月號。)

詮釋,從理解樂曲開始;詮釋依據,來自樂譜

要建立音樂的詮釋觀點,可從兩面向著手:
1. 作曲家在樂譜上的明示與暗示。
2. 對音樂直覺的感受。這情感除了可以是直覺的,也可以是透過對樂譜的理解反饋出的。

首先,最基本的(也就是我們常強調的),便是先擁有把譜看清楚的習慣。其次,學會解讀樂譜

許多音樂班、音樂系孩子總滿心嚮往自己能夠彈得很好、彈得獨特,或者認為自己很有個性有想法,只是不知道如何在彈奏上表現。然而,卻發現他們連把譜看清楚都懶,力度記號跟休止符都看不見,總要老師幫你用色筆圈,只希望老師直接告訴他音樂這裡要怎麼做、那裡要怎麼彈,才能彈得比別人好。那麼,一切就是空想。

把譜看清楚了,才有辦法開始解讀樂譜。

彈奏組學生常覺得解讀樂譜是作曲組的事,或者是考和聲才要用到的,只要考試考過就可以。但學樂理及和聲從來就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對曲子更了解,樂理與彈奏不該被分開,我們常建議,樂理在鋼琴課裡上,從平常在練的鋼琴譜上學,因為鋼琴譜有完整的和聲架構,音樂是全面的。

解讀樂譜沒有要像上和聲學一樣,為「每一個和聲」寫上很難的編號,然後自己心慌慌地不知道這樣寫答案對不對,深怕如果和聲學老師看到不知道會不會打上不及格;或很認真地分析完了和聲,卻沒有因此更了解音樂,苦惱著明明辛苦認真寫完和聲分析,怎麼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彈,一點概念都沒有。解讀樂譜要做的,是我們常講的,分辨樂句、理解結構,想想為何作曲家在此加了連、斷,那裡卻沒有?為何在這裡加上休止符(休止符的意義太多了,放在低音可能是為整個聲響上提,也可能是改變律動,也可能為讓語句變急促,甚至是下一句的啟動)?為何同樣旋律有的以單音呈現,有的以和弦呈現?同樣旋律出現在不同音域,可以怎樣以不同的音色呈現?還有重要的和聲進行,看不見和聲,就感覺不到和聲顏色變化,感覺不出作曲家這裡希望你趕快往前,還是要你漫步,要你這邊繃緊神經還是放鬆舒緩。力度記號也很重要,所有的F 與P 都不只是絕對的大聲跟小聲,它們代表了許多性格參考。更不用說術語了,譜上寫dolce 你卻彈得活蹦亂跳,譜上標sotto voce你卻一樣爽爽彈得很大聲…這些我們都提過很多次了。

許多時候,若沒有基本知識,是無從觀察起的。面對任何事都一樣,沒有觀察,就沒有見解,也就不會有自己的觀點。

如果沒有觀點,可能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有主見,
頂多是脾氣不太好而已。

若從小沒被教育要建立這些習慣,即便是音樂系大學生,會發現要他們標上樂句、分析樂曲結構,對他們而言都真心痛苦,常常基本句子都看錯,更不用說整合全曲的段落及其邏輯,指法也沒耐性好好研究,每次彈得都不一樣,譜也沒看清楚。但,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並且希望以後以此為職,建議還是好好正視讀譜與指法這些事吧!除了一定會感受到記譜更快而更開心,理解越多後會發現各種點子開始出現而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努力將下一代教育為「將這些視為基本」,十年後你會發現你的學生比你更看得懂譜。

從把譜看清楚開始,並且學會問一百個為什麼、探索音符背後的魔幻密碼,找遍蛛絲馬跡,而後慢慢就會有自己的主見,當累積的量夠多,觀點就有建立的可能。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