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

網友:「請問老師,教導初階的小孩,一開始是教抬高手指再教貼鍵練習,還是反之,或是看曲子需要什麼觸鍵而來決定呢? 那天新書分享會其實想問這個問題。我覺得初學者的手還沒訓練,幾乎音都黏在一起,所以一開始我會先教高手指,直到覺得音有乾淨了,才會開始教貼鍵。但要等到小孩真的手很獨立,幾乎都要等很久…所以在想是不是其實兩種要同時進行練習?而且,我覺得之後會有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怎樣都彈不快。」

先科譜個概念-

「貼鍵」- 要練的是小吸盤的敏感度與黏著度。

除了小吸盤的力量,整隻手其他地方都沒有任何力量,主動的是小吸盤,而非指節,若貼著鍵然後指節用力戳近鋼琴裡,就變成指節主動、小吸盤被動,那就算貼著鍵彈也始終沒練到小吸盤了。貼鍵通常彈奏出來的聲音較圓溫,但不虛

「抬高手指」- 動的是指節,要練的是手指間的獨立性。

通常彈奏出來的聲音有顆粒感。抬高後彈到底就會大聲,抬高後下鍵1/2 就會輕盈,總之聲音都帶顆粒感。

台灣一直以來的學琴訓練方式,都是練很多抬高手指頭,說是要訓練手指獨立性,呈現出的是「好像技術很不錯」,但未來幾乎都出現幾種狀態:

  • 「音色單一」:只用一種聲音打天下。
  • 「無法彈小聲」:只會彈大聲,怎樣都小聲不下來,或者一彈小聲就漏音,不彈到底就沒安全感。
  • 「不知道如何用手臂 “推” 」:因為只練手指頭沒訓練到手臂手腕的運用。

最慘的是老師要求你每音用「刻」的,手很容易變超緊,聲音又不好聽,久了小吸盤還失去觸覺敏銳度。

光練抬高手指頭,訓練的只有指節,若沒有正確的練貼鍵,小吸盤會變得完全沒有敏感度,再重新感覺會花非常久的時間,所以對於很多音樂系大學生甚至老師們來說,貼鍵反而很難,對小孩或所有初學者來說,反而很簡單。然而,小吸盤的敏感度決定「音質的平均」、「音色控制」,與以後彈快的時候漏音與否,彈雙音或和絃的高音大聲也靠它。國外其實很多人是不練抬高手指的,但我個人是覺得抬高也要練,因為的確可以訓練手指獨立性。然而,很多人因抬高手指練太多導致手緊,差別在於:練抬高時,手臂放鬆手指不亂翹。

很多大學生彈到手痠手緊大部分原因在於動作太大,想彈快又拼命抬高手指頭,於是根本快不了,下手臂又超緊,接觸琴鍵的點還不清楚就又想抬高,於是音就漏光,花很多力氣在空中白忙一場。跟我們之前提過的「斷奏文」是一樣的道理。(延伸閱讀:斷奏彈成跳音,手累音漏光

所以,初階訓練,先練貼鍵還是抬高,還是同時進行,亦或視曲子需要?

同時進行。但先練貼鍵為主,音黏在一起是因為彈完沒放乾淨。之所以先學貼鍵,是因為那是小孩最自然的狀態,也是感覺「小吸盤」的開始,需要感覺手指頭的肉(而非靠近指甲的指尖處)在鍵盤上的黏著度,像是手指頭裝上吸盤吸住琴鍵,吸力可大可小,跟章魚一樣。再輔助練抬高手指,都教過了,所有的曲子及手指練習,就都可以同時練貼鍵與抬指。因為現在重點在訓練手指。

曲子的確常常在片段不同之處,需要不同彈法,但初階還用不到。

參考「科譜學堂」第四課: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