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當比別人晚開始,或不在核心環境內

(2022.10/更新:2024.03)週日講座裡高中生A問,現念普通班,要到什麼程度才考得上音樂系。這當然取決於學生現在程度。坊間的程度落差太大(其實音樂班也是)。 我沒聽過他彈,不知他的觸鍵與音樂能力,不知道他曾彈過的曲目與曲量,無法知道他的底打的淺或深,無法給他想要的答案或建議,以及需要準備多久。大概問了之後,他有在表演與比賽,我請他去聽A組的比賽,他表示在新竹有跨比A組,似乎比的還行。 另一名學生B則是剛從普通班進音樂班,發現自己程度比音樂班上來的同學弱,備感壓力、信心動搖,擔心自己怎麼樣都超越不了同學。 分享一個自身故事。 當年回國考進桃園區音樂班外聘老師時,大家不認識我們新進去的年輕老師,家長不信任,我收的學生自然是人家不要的,或選不上當地有名資深老師只好選我的(然後打算等名師隔年有空缺再換過去),這很正常。遇到這種狀況,有些人可能會有「別人都能收到程度好的學生,我只能收到程度差的學生」的羨慕與埋怨。 不過我當然沒有。 我評估自己與資深老師的差別,論彈奏能力,剛從音樂院畢業歸國的我們,手絕對是最熱的,年紀越增長,只要僅教琴沒什麼在練琴的老師,彈奏能力絕對不會是優勢。 論教學能力,我18歲就開始教琴,教學經驗一直很豐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只要學校有考「試教」都會被選上),所以不怕教到程度弱的學生,我…

節拍器,很重要嗎?

鋼琴人是最依賴節拍器的一群,從小我們都被教要用節拍器節拍才會好,然而卻沒有因此建立內心節拍與律動。比較沒經驗的老師可能會讓學生一開始認譜就用節拍器,但認譜階段,適合自己打拍。節拍器迷思,也是坊間常見問題;進階者請謹記後兩點,非常關鍵。詳情見影片。 【最佳使用時機及功能】:樂曲run的差不多,分手或合手會彈70-80%程度 (指法皆確定)時。

中階以上的業餘成人適合練的古典鋼琴曲

鋼琴家皮耶斯:「我認為當今的比賽是終結藝術最好的方式,它往往很輕易就成為藝術的處刑場,是創意最大的敵人,我眼睜睜見它毀掉了許多年輕藝術家。我們那個年代的比賽儘管稱不上好,但還算可以接受,但如今,很多比賽都淪為商業、或意識型態的工具,沒有終點。」我見過很多跌落神壇的神童,看過很多孩子的靈魂因考試比賽被僵化、心隨著上下受傷、喜愛音樂的心如何慢慢被隔離。

三年磨一曲,一年磨一首?

教學現場很常聽到「這首曲子早早就給你了,已經給你練一整年準備考試,還考不好,彈得亂七八糟」 這樣的話語熟悉嗎,但重點其實就在於:如果一整年只練一首,當然練不好。 Line…

鋼琴家皮耶絲談比賽/我的理念

鋼琴家皮耶斯:「我認為當今的比賽是終結藝術最好的方式,它往往很輕易就成為藝術的處刑場,是創意最大的敵人,我眼睜睜見它毀掉了許多年輕藝術家。我們那個年代的比賽儘管稱不上好,但還算可以接受,但如今,很多比賽都淪為商業、或意識型態的工具,沒有終點。」我見過很多跌落神壇的神童,看過很多孩子的靈魂因考試比賽被僵化、心隨著上下受傷、喜愛音樂的心如何慢慢被隔離。

當非科班人想轉考音樂

屏東演藝廳演講當天,另外有業餘成人詢問關於轉跑道進音樂圈、考取音樂系(或從事音樂職業)事宜。這幾年因開設「鋼琴教師研習」課程的關係,也接觸到不少小時候學過琴但沒念音樂,入職場後才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音樂、想以此為職的成人,或想圓一場音樂夢,甚至考慮出國留學念書。?考慮轉職/考取音樂文憑通常幾個原因:

留學之前,不妨先參加音樂節

上週六在屏東演藝廳的講座分享,有學子與想轉音樂為跑道的成人,詢問關於留學事宜。對於音樂學子,我建議在出國留學之前,可於暑假先參加國外的音樂節(具體來說是音樂營)。早一點的,從國中畢業那年就可以開始,晚一點則不限,在國外唸書的學子,暑假前往他地參加音樂節經歷不同的刺激與進修,都是很常見的。世界各地的音樂營非常多,如何選擇,還是要看自己的程度與取向,需要跟自己的老師討論。以鋼琴來說,分幾種類型,競爭程度不一,有些非常intense,可能十天就讓你換一個人,有些則比較像遊學,因個人程度與狀況適合不同屬性。

【 ? 蔡老師疑難雜症信箱】

幾年來常會收到家長/老師們/學琴子弟的私訊,決定開始將它們收錄在IG 「蔡老師疑難雜症信箱」裡(如果記得的話),會去除掉關鍵個資,以幫助到可能會有需要的人。還想再次提醒大家的是,網路上的文章以及回應(包括我的),真的參考就好:網路上的「老師/講師」(各行業皆是),專業度落差真的很大,一般人真的判別不出來。即便在技術上專業的人,對人與事的經驗不夠、社會化不夠,就也會給出不專業的答案。

教初學,真的沒有很難

?蔡老師的初階定義:小奏鳴曲以下都算初階。教初學,真的沒有很難,但是大部分老師在教初學時,犯下很大的錯誤,這無關老師學歷,即便是高學歷老師都容易犯下這問題,遇過太多。教初學,只有兩個禁忌,但這兩個禁忌很嚴重,也遍佈在坊間(對,就是這個充滿號稱「重視基本功」的坊間):

德國鋼琴家Lars Vogt逝世

今天一則很讓人傷心的消息,是德國鋼琴家Lars Vogt過世了,享年51歲。下面那段話非常真實。音樂的追求,不代表都是開心,但它很真實,血淋淋的反應自我探索。音樂的意義不是只有美好,而是反映自身變化、反映所有自身感受、反映整個人生,這是音樂帶給人們、帶給演奏者最大的價值。所以我鼓勵音樂的認識與追求,不只在求學階段、不只為了最高學歷、不只為了光環。畢業之後你跟音樂的關係是什麼、如何面對它、它如何持續的影響你,才是最重要的。音樂告訴我們要面對自己,要接受自身弱點、要開發自己、要創造自己,失敗時接受、成功時藝術的高會提醒你謙卑。

QA:「教學者繁忙時,如何做練琴分配、提高效率」

Q:「想請問蔡老師,當一個教學的老師,很忙的時候,要怎麼做練琴的分配會比較有效率呢?」我想這是每個就業者共有的難題,尤其若有小孩…練琴時間真的變很少或不穩定。畢竟人生階段不同,優先順序與責任都不同,不可能像學生時期般,有著大量的時間練,當然,如果家裡隔音做的十分嚴密可以半夜練琴,就另當別論了。但「如何分配練琴才比較有效率」,這問題有點大,畢竟我不清楚你目前的狀況及程度,會取決於:

演講邀約:音樂之於創新的可能(下)

(應長庚科技大學之邀為新生演講,校方希望的題目是與音樂相關的創新力,節錄演講片段與大家分享)找到自己的特質 大學生活四大重點:學業、打工機會、戀愛、參加社團開發興趣 除了學業,透過其他三樣都有重要的共同點,就是認識自己、開發自己。 一、打工。課業閒暇之餘,盡力去找打工機會很重要,薪水的多少並非重點(若家裡有困難需要金錢的例外),更重要的是藉由打工機會,學到什麼。千萬別覺得只要讀書就好,或只應付了事整天耍廢。

演講邀約:音樂之於創新的可能(上)

很榮幸受長庚科技大學之邀,為大一新生演講,原本的實體演講,因疫情關係改成線上,也成了我第一場上百人的線上演講。收到邀請信息時,校方訂的題目為「創新力」,希望我能談談音樂裡的創新力、音樂如何帶來創新力。我笑笑地想著,為新生演講很有意義,但音樂裡的創新力也太硬了吧,畢竟他們不是音樂系學生,大多為護理系學生呀~不過還是希望能藉此機會,分享我接觸中大學生時,覺得他們可以思考的方向。如同我對自己的學生,總跟她們討論現階段或未來幾年內可能會發生的事、或許可以走的幾條路,可以開拓或嘗試的方向。

風險與誤會:「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

常有朋友問我「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尤其近暑假時,音樂班、音樂系要準備選填主副修老師,大家趕緊拿名單希望能選個好老師。最近就收到五個朋友詢問。「XX學校裡,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想要找怎樣的老師」「好的老師」「好老師是指?」單句「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其實是很危險的問句。

不同程度,在習琴、教琴過程的共同問題

如何讓程度不同的學員(業餘學興趣的、非科班的老師、副修出身、主修鋼琴畢業的、國外留學回來的),可以一起上?難道學員程度的落差,不會對程度好的來說太簡單,對程度淺的太難?若只是把音彈出來,當然有程度之差,但其實是因為習琴與教琴過程中,大家有共同問題。

「科譜學堂」第23、24課: 四小節練三個技巧(進階)

大部分的技巧,在曲子裡就可以學。因為曲子裡真的到處都可以教技巧。例如「教師研習」裡的必修曲目莫札特KV 310,便涵蓋許多重要的古典時期基本彈奏技巧,不論樂思上或技術上,都有非常多東西可以教。又例如這首音樂班學生常在考試/比賽彈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奏鳴曲,四個小節就可以教三個技巧,典型浪漫樂派會遇見的音型。

音樂,終究要放大到人生裡縱觀

「他又不是科班出身的,為什麼他可以教琴」「他又不是主修,副修畢業的為什麼出來要誤人子弟」「他只是國內畢業也沒出過國,程度能多好」在音樂教學環境裡,難免存在一些偏見。其實,當看得夠多,真的會知道,很多是人生際遇的不同,所做出來的選擇。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是因為這領域,相較於他自身的其他能力,是比較擅長、或比較喜愛的,而不是因為他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所以選此行業。畢竟每個領域的佼佼者,人數有限。

「線上上課,有效益嗎?」

最近大家線上上課上的還好嗎?疫情關係,陸續收到幾個網友(家長)詢問「網課效益」與「該不該信任網課成效」,以及「網課樂器教學,該注意什麼」。但其實要問自己的老師。影響網課效益的層面很廣,除了包含網路與裝置狀況,還有學生的程度在哪、老師平時的上課習慣。我不知道孩子的程度,更不清楚老師平時的上課方式,也不清楚你家跟你老師家的網路與裝置設備,所以問我沒用哪。

改手之路(上):常見狀態與關鍵心態

「改改改,到底哪一種彈法才正確?改手的過程,往往煎熬。你是否曾因要改手,陷入沮喪?學琴路上,經歷「被改彈法」、「被改手」的階段是很常見的,最典型的,是上了中學,老師說你小時候基礎沒學好,改了你的手,到大學換個老師,老師說你手型不好,改了你的觸鍵,出國之後老師受不了你彈琴的音色,再次改了你的手(其實更想把你整顆腦袋都換掉)。

為自己所想要,承擔代價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老師,每次我想做什麼,她總勸退我。但我的教育觀,比較傾向「鼓勵學生追求他所想要」這是我從美國回來後的其中一項改變。在美國,老師們讓我感覺的是做自己、有自己的性格有多重要,是必須。音樂裡是,音樂外也是。最近,跟學生的一段談話:「跟你分享一件趣事:我記得我的人生有『算命』這件事,始於到底要不要出國念書。當時我國內外研究所都有考上,我是想出國的,但糾結於要花家裡太多錢,於是我開始到處算命,問『到底要不要出國』。

畢業後、教琴後再學琴,也可以只因為「我喜歡」

這幾年前前後後帶了很多很多成人學生,分為兩類:1. 本身也在教琴的 2. 非本行、純業餘興趣的。曾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而感到困惑:為何本身在教琴的人,反而上課較不穩定、容易放棄,而且感覺比較有經濟負擔,明明在教琴的收入都不比一班上班族低啊。然而,業餘學興趣的卻幾乎都非常穩定,穩定練琴、穩定上課、穩定學習,而且都很開心。(我不管業餘或者專業,收的鐘點費一樣)

練琴間的抽離,大人的甜點-提拉米蘇、生巧克力

開始做提拉米蘇,源於深感市面上好吃的提拉米蘇難覓,奇怪的是越高級的義式餐廳越讓人失望,明明聽說很簡單,為何這麼難吃到好吃的呢。剛好家附近就有兩間烘焙材料行,非常容易購買。於是開始試著做,誤打誤撞(不會打發蛋白)第一次就做出相當滿意的版本,也是大家都很喜歡的版本。好處是以前每到餐廳看到提拉米蘇必點來吃吃看,現在都不會了,因為自己這版本就很夠水準,這版本失誤率很低,可以白蘭地跟橙酒交換做。

Podcast頻道推薦:「Make Music Make Money」、「大叔聊古典」

暑期將至,大家可以好好利用暑假將音樂放進生活裡,希望學生們可以利用暑假好好充實自己,不只是練琴(噢,但暑假練琴一天要當兩天用,我指的是一天練完兩天份後的「不只是練琴」)。現在大家很流行聽podcast,大概去年我就有偶爾聽聽podcast的習慣,原因是不用再用到眼睛真是太好了,開車/通車時、做家事時、在跑步機上時,皆可。只是之前聽的都跟音樂無關,例如偶爾聽聽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出的「The Daily」跟「游庭澔的財經號角」哈哈,都不錯聽。有家庭後,能聽的時間真的非常少。 (去年底做的「學音樂,然後呢」其實原本是想做成podcast,但本人對於IT領域的涉獵真心薄弱。)

Pei lesson 8 :Chopin Scherzo no.2 片段

(Pei lesson 系列,分享的是教學時,有時會幫學生錄該堂課教學重點,好讓他們回去複習,所以是教學實境,由學生持手機錄影。)音樂班、音樂系學生,之前上過「教師研習」的學員們也可參考,琢磨一下會很有收益。(我是視譜,錯音先別管;鋼琴還沒調音請包容) 手的方向,決定音樂方向。音樂方向,決定手的方向。1. 貼鍵-勾。好用的彈法之一,通常用在讓聲音有彈性。如果是八度,則需要用到手肘,讓聲音有 「響度」。

PANTHEON 前開式精品行李箱

選行李箱,我有三個必須:好看、好推、不能重。Pantheon 潘希恩精品行李箱為日本品牌,進台灣三年多,收到廠商邀約時為之一亮,因為我一直想找小的行李箱。看過實品覺得漂亮、質感良好,甚是滿意,於是答應合作。畢竟能分享喜歡的東西給大家,是生活裡的愉悅。今天介紹的兩款皆為前開式登機箱,分別為16吋與19吋。 美麗、好推,零件有質感。 前開式行李箱相當職人型思考,當商務箱、公事包,再適合不過,出差或者像我們要出去伴奏、演出、演講,樂譜或電腦可以直接從前側拿取。

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大師課內容分享-Bach, Mozart, Chopin

台北大師藝術音樂節期間,我抽空去聽了幾個老師的課,其中德國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 的課我很喜歡,很多內容有趣也很有共鳴,跟大家分享。【共同彈奏問題】1. 左手左肩與右腳是連成一體的。左腳要放在弱音踏板旁邊,而不是內勾在椅子下,不是芭雷女伶。2. 彈奏時,音樂在身體與鋼琴中間,肚子(核心)跟琴鍵中間,留空間。

孩子,不是大人的棋子

台灣對於神童、童星的造神嚮往沒有極限。我們都知道,坊間一堆比賽、一堆第一名,被家長以為自己小孩是神童、被鄰居好友稱讚捧翻的童星,十個有八個是空包彈。什麼叫做空包彈,就是得第一名,甚至給彈協奏曲的機會,但是譜跟拍子不會認。孩子練譜能力很弱,新曲子學得很慢、痛苦萬分,全由老師一句句讓孩子複製彈奏。

音樂系,何不幫學生做這些事呢?

老師說,應該要找我們回去教學弟妹怎麼教琴,上「教師研習」課程,分享教學經驗與技巧,畢竟能走專業演奏的不多,卻是幾乎人人都得教學,然而,從來沒人教他們怎麼教鋼琴。的確,長年來,音樂班/系培養了這麼多音樂人才,坊間習琴者的均質水平若沒有一代比一代高,那什麼是教育呢?又,為何坊間的愛樂者沒有變多,難道學專業只能把自己關起來(關起琴房教琴,關起琴房學琴),開音樂會只能找親朋好友跟自己的學生去聽,那什麼是推廣音樂呢?

教初階,先教「抬高手指」還是「貼鍵」

老師說,應該要找我們回去教學弟妹怎麼教琴,上「教師研習」課程,分享教學經驗與技巧,畢竟能走專業演奏的不多,卻是幾乎人人都得教學,然而,從來沒人教他們怎麼教鋼琴。的確,長年來,音樂班/系培養了這麼多音樂人才,坊間習琴者的均質水平若沒有一代比一代高,那什麼是教育呢?又,為何坊間的愛樂者沒有變多,難道學專業只能把自己關起來(關起琴房教琴,關起琴房學琴),開音樂會只能找親朋好友跟自己的學生去聽,那什麼是推廣音樂呢?

面對音樂,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

上週末來台灣演出的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Julia Fischer,在接受PAR表演藝術雜誌訪問時頻提到:「面對音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觀點。」我想,這句話對很多學生來講,是抽象的。第一個疑惑應該會是:我也很想,但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茱莉亞.費雪的訪談全文請見《PAR表演藝術》 315 期 / 2019年03月號。)詮釋,從理解樂曲開始;詮釋依據,來自樂譜

學曲子,到底該不該聽CD(Youtube)?

大家學琴時,一定聽過兩種說法,一是老師建議你先聽音樂,然後再練譜,說這樣比較好練;另一種說法,是千萬別聽 CD或Youtube,因為會干擾並影響你對曲子的詮釋。其實,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對於學習,也各有重要的好壞影響,差別在於「什麼時候」聽。先來分享上課帶學生聽音樂實境:一個國中生在練蕭邦練習曲,該曲子練得差不多了,某堂課間,我放了家裡兩個版本(youtube沒有的)給學生聽。

讓孩子的人生,擁有彈性

許多家長會跟老師說:「老師,我只是想讓他學興趣。」其實,一般來說,幾乎沒有老師會在一開始就將小孩設定為「以後要走音樂這條路」,我們傾向不需太早為孩子決定未來,也建議家長持著這樣的心態。如同我們讓小孩學書法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學作文不是為了成為作家,學圍棋不是為了當圍棋專家,補英文也不是為了以後要念英文系。

下一代習琴子弟要更新好的觀念與習慣

小指伸直、踏板、指法、節拍律動(含休止符的準確)、樂句結構等概念、staccato 是斷奏 我特別提倡的東西不少,以前在文章裡也都寫過,但我想影響最大也最重要的,便是初學就將小指伸直(初學小孩學會非常快,因為還沒習慣小指彎)、小吸盤的使用(小孩最自然,大人如果練抬高手指習慣的人會難體會小吸盤)、踏板,再來就是 staccato 全面教成「斷奏」、停止跳音的翻譯。我們從小被根深蒂固的教成跳音,導致在彈奏上出現一堆問題。他們所有影響的,就是聲音與肌肉運用。也是為何大部分台灣音樂班小孩最多的問題:「沒音色變化」、「手緊硬撐著彈完」

「老師,我的小孩只是學興趣… 」

許多家長會跟老師說:「老師,我只是想讓他學興趣。」其實,一般來說,幾乎沒有老師會在一開始就將小孩設定為「以後要走音樂這條路」,我們傾向不需太早為孩子決定未來,也建議家長持著這樣的心態。如同我們讓小孩學書法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學作文不是為了成為作家,學圍棋不是為了當圍棋專家,補英文也不是為了以後要念英文系。

「老師,我可以兩周上一次嗎?」

學生想兩周上一次課的原因主要兩種:1. 怕練不完、時間不夠 2. 預算不夠,學費負擔過高 我們懂家長與來者的考量,有些老師會收兩周上一次的學生,同時段將A學生排第一、三周,B學生排第二、四周,時間配合好即可。但站在專業立場,這篇要告訴你兩周上一次的副作用,為何太多的例子證明,兩周上一次的學生最後都學不起來,學琴路不久走向夭折,或者你的上課其實不是在學習。後面還要告訴你,如果是經濟考量,可以參考什麼 Plan B ,以及什麼樣的人可以兩周上一次,讓你去檢視自己的上課方式。

60歲的鋼琴課-不管幾歲,人生都可以有點滴突破

我這學生今年暑假剛過60歲大壽,屬目前年紀最長的學生,以前是合唱團的團員,我們不知不覺認識了十年有餘,她退休後加拿大、台灣兩地跑,去年開始回來跟我上鋼琴課。小時候學琴,讓她即便後來因為工作結婚生子等人生階段無法學琴,也從沒忘過音樂,本身亦有合唱背景,性格趨緊張對自己要求甚高。

Pei lesson 1-7 彈奏與技巧分享(教學實境片段)

上課幫學生錄的重點片段,通常是有些技巧需要反覆看,或者音樂的感覺不好純腦記,錄回家看不容易忘。(蔡老師平時上課妝容很素就是…)Pei lesson 1 : 布拉姆斯狂想曲 Brahms op.79 no.2 1. 八度大跳兩音一個動作,下在第一音 2. 後兩組八度不同第二音長,方式稍不同 3. 要亮出來的音抬高手指 4. 左手bass聲音集中立體,其它音暗,用小吸盤即可 5. 重複音型聲音暗,貼鍵、往下放不彈到底,也用小吸盤即可。(但小關節要架好才不會漏音)

萊比錫 巴哈音樂節 – 草記

2015年6月11日 抵達萊比錫,雖然飄著小雨,但整個城裡已經充滿巴赫音樂節的氛圍,不時的鐘聲傳來,迴盪在建築物間,好美麗的小城,民宿還有個12週大的小主人歡迎我,她的爸媽皆為音樂人,荷裔與加拿大籍唱歌劇與音樂劇的歌手!2015年6月12日 大家吃早餐都配什麼音樂呢?♥ 在萊比錫的第一個早晨,一邊享用著音樂家主人為我準備的豐盛早餐與超好喝咖啡,配上巴哈英國組曲,一邊工作,何其幸福的音樂人生!中午過後,挪威指揮漢肯就抵達萊比錫,期待!

2013專訪:「主見,建築風格之必要」

採訪蔡佩娟當天,是禮拜一,是個出乎意料擁擠的禮拜一。為了尋覓符合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對談地點,我們從忠孝Sogo地下樓,獨自有一方空間的餅乾自營餐廳,到盤據一角的人魚咖啡,發現兩者皆客滿,又走到後門的同名咖啡館,僅剩的ㄧ張空桌,緊貼著隔壁身著西裝、套裝的商務人士,我感覺氣氛不對,提議往市民大道方向走去,目標是一家我曾演出過的咖啡館。

習琴過程分享:有了工具,才好飛

許多時候,聲音對了,個性就出來了;聲音對了,氛圍才創造的出來。音色是做音樂的本質,也是基礎。一定level以上的鋼琴家,這些音色都是基本,樂曲理解亦是,他們在這之上,因著各自不同的性格,擁有不同的靈感,創造各自不同的思維、巧思,以及音符背後更深的無形情感與哲學意義。

網友QA:陪練與主修老師的溝通

「難以啟齒… 我的意思不是那樣… 誤會大了怎麼辦…」有些家長怯於與老師溝通,大概是因為接到學校老師電話總沒好事(笑),所以有疑問、難處時總不好意思說,或怕得罪老師,有些人則似乎不小心將老師的行為做預設立場,覺得老師是想刁難或只是想賺錢,而種下了關係不良的因子。

老師與家長間的溝通(下)-家長篇

「難以啟齒… 我的意思不是那樣… 誤會大了怎麼辦…」有些家長怯於與老師溝通,大概是因為接到學校老師電話總沒好事(笑),所以有疑問、難處時總不好意思說,或怕得罪老師,有些人則似乎不小心將老師的行為做預設立場,覺得老師是想刁難或只是想賺錢,而種下了關係不良的因子。

學琴,不等於學到音樂?

家長或許很難想像,在臺灣,大部分的學琴現象是:學樂器與學音樂是兩回事,學了樂器不等於學到了音樂,更不等於受美學影響。有學樂器、以音樂為職的人,除了學樂器本身,理當受到美學教育。然而,許多人學琴多年,卻沒學到音樂,比較像是在學習如何反覆操作該樂器,聽起來或許悲傷,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便是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很注意的事。

天份與出路(二):學音樂的行徑與出路

音樂班學生養成,大概分兩類:一、成長過程積極找好老師,參加大師班、國際音樂節、國際比賽,進入好的音樂院,畢業後持續演奏,走在音樂圈裡。(但只有1%的人可以成為演奏家(獨奏家),除了如前文所述,需極度努力+遇到好老師+自己非常有興趣之外,還需要好的人脈網絡。)二、念音樂班後一路念完音樂系所,畢業音樂會為人生最後一場音樂會。有些是自己喜歡,有些念的傻呼呼莫名,有些則是不知道除了念音樂還可以做什麼,沒有培養其他興趣與能力,只好繼續念。

音樂會海報對於「鋼琴伴奏」常見錯誤提醒

我的命格裡有一個優點,叫做「從來不會中獎」。所以當然,從不買樂透(笑)。我其實非常喜歡這個命格,它成就了長大之後,認知腳踏實地才是自己的,以及對自己的「長」與「退」相當有意識,或許我本身懂的晚,但這觀念我將它放在教育裡。比賽與檢定不是絕對不好,許多時候事件本身沒有錯,而是人為操作出了差池。許多老師為了讓孩子比賽得名,不幫孩子累積資本,只為比賽,於是為了一首曲子,練了半年到一年,還只練三分鐘。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只練同樣三分鐘的曲子,是多大的磨耗?對興趣及個人成長皆是。

「只用老本」

我的命格裡有一個優點,叫做「從來不會中獎」。所以當然,從不買樂透(笑)。我其實非常喜歡這個命格,它成就了長大之後,認知腳踏實地才是自己的,以及對自己的「長」與「退」相當有意識,或許我本身懂的晚,但這觀念我將它放在教育裡。比賽與檢定不是絕對不好,許多時候事件本身沒有錯,而是人為操作出了差池。許多老師為了讓孩子比賽得名,不幫孩子累積資本,只為比賽,於是為了一首曲子,練了半年到一年,還只練三分鐘。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只練同樣三分鐘的曲子,是多大的磨耗?對興趣及個人成長皆是。

聽音樂:第一印象的虛與實

之前在西雅圖的貝那羅亞音樂廳 (Benaroya Hall) 聽到基里爾.格斯坦(Kirill Gerstein)的音樂會,那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名字。現場雖沒有特別的驚艷或感動,但頗喜歡他的彈奏,覺得很有意思,許多巧思與智慧,邊聽的同時覺得他一定彈過很多爵士,許多觸鍵跟樂思好像爵士鋼琴家的某些聲音,果然上網搜尋他唸過爵士,也曾彈很多爵士,觸鍵與風格是騙不了人的。(想到之前在上海聽布赫賓德的全套貝多芬奏鳴曲,說真的並沒有特別喜歡他的貝多芬,但當時覺得他如果彈布拉姆斯應該非常棒,果然回家聽他的布拉姆斯協奏曲,覺得棒呆!註:2000年與指揮家哈農庫特錄製的版本,非2016與祖賓梅塔的版本。)

大環境下的理想與現實

研習學員:「最近藉由朋友認識兩位分別在歐美學音樂近10年的老師,閒聊過程中發現兩位老師有個共同點是:她們皆認為台灣環境對藝術工作者的不友善,以及待遇不佳的無奈等感受;我好能理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造成的失落感,不過想到蔡老師同是赴美回國,不也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發揮所長,依舊充滿熱情,致力推廣音樂教育,人生還是很有意義啊… (期待老師的新文章?)」

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學琴問題(下):踏板

會教踏板的老師很少,就如學提琴會教抖音的老師不多,多數人小時候學抖音就是模仿老師抖一下(台灣絃樂學子最大的弱點是右手運功,一堆人出國留學第一件被改的就是運功,其次是抖音時緊抓琴把,以及換把位撞來撞去LOL)。踏板也不是沒有老師會教,只是少,以及被忽略的嚴重。

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學琴問題(中):律動與節拍

律動與節拍 這兩個詞看似非常陽春及初階,畢竟台灣從幼兒就有律動課,通常聽的越久的詞,感受到的人似乎越少,成為陳腔濫調後,就越不被重視。律動 律動這東西很容易越大越感覺不到,包含大學音樂系畢業生,尤其鋼琴人,包含我自己,早年都以為自己會,卻很晚才真正意識其嚴重性與重要性。為什麼?

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學琴問題(上):認音與基礎樂理、樂句感

(一) 認音問題,基礎樂理認識 這問題我宣導了非常多次,可惜的是嚴重性與廣泛度似乎沒有太多改善,總覺得這該是上一世紀的事了,坊間始終有太多小孩有這樣的問題,除了自己接到的學生,還包括留言或私訊表示「悔恨小孩學了多年最後才發現不會認音不會算拍」的家長,大有人在。

拉赫曼尼諾夫+席琳狄翁歐

昨晚在溫哥華奧芬劇院聽VSO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與鋼琴家Barry Douglas 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席琳狄翁心早已與我們同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席琳狄翁的All by myself 的旋律,跟拉二的第二樂章旋律幾乎一樣?有名的古典搞笑二人組Igudesman&Joo 因此還把兩首接起來演,拉二彈一彈開始唱all by myself,非常好笑,很容易讓人不停重複播放的影片LOL

「教師研習」課程紀錄-前期浪漫技巧

(一) 認音問題,基礎樂理認識 這問題我宣導了非常多次,可惜的是嚴重性與廣泛度似乎沒有太多改善,總覺得這該是上一世紀的事了,坊間始終有太多小孩有這樣的問題,除了自己接到的學生,還包括留言或私訊表示「悔恨小孩學了多年最後才發現不會認音不會算拍」的家長,大有人在。

孩子學琴,可以先買電鋼琴嗎

有一種古老的觀念,叫做要學鋼琴就一定要買鋼琴,不可以練電鋼琴 蔡老師開門見山先回答:[先練電鋼琴,當然可以]<常見情境>家長想讓孩子學琴,但家裡沒琴,買了鋼琴又怕孩子學了一下就不學,鋼琴只能淪為佔空間的大型家具,加上市區寸土寸金,久了堆滿衣服與雜物,鋼琴只能在角落哭泣。(蔡老師光想畫面覺得可怕,請善待鋼琴啊啊啊)老師說的原因不外乎:觸鍵太輕,孩子練久了會指力不夠「彈不出鋼琴的音色」,及「彈不出鋼琴可以有的音色變化」

巴哈賦格與Lady M

巴哈賦格之所以讓人喜愛,是因為太多東西可以聽,演奏者彈的好的時候精彩無比,聽者不停接收不同聲部的緊接進入,以及多聲部縱向構成的和聲聲響;演奏的人彈不好便完全不知所云。對於要升學或想出國的鋼琴人,巴哈賦格是必備,只是很多學生都亂練,因為不知道怎麼練,從沒想過音樂方向想怎麼走,也從沒訓練耳朵到底如何聽多聲部進行,也因為懶。但要做的工就是如此多,才有辦法一層一層疊上去。

一天到底該練多久琴

課間問一對可愛的國小生姊妹:[妳們現在一天練多久琴?]姊妹:[兩小時]蔡老師:[蛤?!不准!這週不可以練超過一小時,最多70分鐘,如果覺得都有做確實,妳覺得50分鐘就可以練好那可以50分鐘就好]姊妹:[音階練半小時]蔡老師:[蛤?十分鐘就夠了,最多15分鐘]於是姊妹嘴巴微開傻呆的望著我。*蔡老師是不是人很好根本天使來著,竟然叫妳別練太多琴把時間拿去玩

大師班影片觀察小分享

我們都知道很多大師班其實無法有太多內容,一來有時上台彈的學員常常拍子跟譜根本沒看清楚,光糾正就夠,或有些大師覺得時間短,不知從何講起,或學員程度不夠,只能講一些很表面或過於抽象的東西。當然,有的大師班可以給妳很多ideas。想到有次鋼琴家kobrin在大師班上完對一個女孩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如果妳能記住我剛剛跟妳講的那些,這堂課超值」。我當時聽了會心一笑,因為kobrin完全指出該女孩彈貝多芬的盲點,而且真的講很多,時間不長,但非常多重點,真的幫助很大,改過煥然一新,可惜該女孩看起來似乎沒cue到,以為大師只是在講這裡要這樣那裏要那樣。

網友QA:出國留學與文憑的必要性

剛開始follow老師,是大學時總在學校看到老師的音樂會海報,follow老師臉書後,很喜歡老師的文章提到什麼樣的教學觀念是對的,我大學時也有教小朋友彈琴,看到老師的文章常受益良多~有私人問題想問老師,因我現在在美國拿的學位是PD,一直在想要不要轉去Master的program,當中聽到很多老師都會一直說幹嘛沒事花家裡那麼多錢出去拿一個PD沒有用的文憑回來台灣幹嘛?

網友QA:成長過程與父母扮演的角色

[老師好,我非常喜歡看妳任何發出來的文,連吃飯時鮭魚的擺設這些我都愛看,身為母親的我,想知道老師的父母在老師成長過程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引導老師等等,從老師的文章可以感受到父母給妳相當支持的愛。要不是在有愛的環境下,老師怎麼會這麼正面樂觀,老師已經比同齡女孩更有自信更有想法,也感覺老師愛自己,這些沒有辦法從學術教育來的,所以我對老師父母好奇。

斷奏彈成跳音,手累音漏光

<斷奏與跳音>大部分時候看到連續音符上那顆「•」,想成「斷奏、音短」即可,別看到它就拼命往上想成「跳音」。讓音短的方式有很多種,往上跳往往出現於最少比例,尤其不在快速樂段。如果在 快速音群 裡,老師叫你練跳音手往上跳,大概有兩種情況:1. 老師程度不夠 2. 老師想整學生 每音往上跳造成太多的上下動作,導致:1. 影響句子 2. 音質易不平均 3. 速度加快後(而且快不到哪裡去),音漏光手還很痠,只會發生「手浮在鋼琴上不停上下打空氣」的窘狀,白忙一場

20161008 鋼琴家列夫席茲大師班實錄

2016年10月8日 今天受鵬博藝術之邀幫鋼琴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的大師班擔任翻譯,時間長達五小時 :D。看著聽著今天的學員彈奏背影,想到從前的自己。鋼琴獨奏這條路很特殊,心疼學生走這條路極其辛苦,但卻也擁有外人無法理解的幸福,那種「只有鋼琴人懂鋼琴人」的感覺。

妳的音樂,妳的主見/妳的風格,妳的顏色

鄧泰山在大師班說:[許多亞洲學生彈得很好,但都只有”美” ,連音樂中醜陋個性(不美)的部份也美美彈出]-轉貼自葉綠娜老師po文 蔡老師說:音樂家得有主見,妳的個性就是妳的音樂(當然前提是技術要先到位),有意義與感人的音樂當然很讓人啟發,但人生百態人性百種,並非只有刻骨銘心、讓人糾結到深處的音樂才是唯一。當然,曲目也有關係,不同的曲目也會對應到不同的人格:1. 有些鋼琴家可能腦袋就是很精準宏觀、思緒縝密,走大開大合路線,彈奏風格一氣呵成,就是爽快。(但請不要沒音樂性彈的很無聊誤以為是這一派,最怕聽到別人說某某鋼琴家沒什麼音色音樂但技巧很好…. 可是瑞凡,沒達到一定的音色音樂,就不能叫技巧好,許多難的技巧就在於不同音色的創造)*代表鋼琴家:Berezovsky (一種鋼琴界總裁的概念)

今日有感,開研習課初衷

昨天的「教師研習」課程,學員們喊著燒腦,說整周的腦細胞都在這堂課用盡了(哈哈,上蔡老師的課真的會很需要動腦)。今天的學員再次說著好多好受用的小撇步真的只有蔡老師會給。每個人的接受快慢不同,許多技巧無法馬上學會都是正常。很開心的是,我因此看到了很多人生歷程與生活態度,會來上課的人基本上都有心於學習是一定的(儘管學習目的各自不同),但各自的人生歷程,不管是自己實打實拚,還是對習琴教琴始終充滿熱情,許多的能量我都再再受著感動。

<可怕的肌耐力迷思>-手痠,是肌耐力/指力不夠?

[妳就是練不夠而已,多練就好了][會痠?矜過去就是了,這是在訓練肌耐力]當彈琴彈到手痠,是否很常聽到這樣的話?(蔡老師謎之音:#可是瑞凡,真的就只是方法用錯而已,前臂下方手緊完全跟肌耐力無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肌耐力是訓練有肌肉的地方,例如上手臂(大手臂)痠就沒有關係,那裏多痠一點會長線條很開心,但前臂下方手緊,只會讓手受傷,就算復健針灸電療照紅外線,停擺三個月,回來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彈,依舊只能咬牙泛淚硬矜,一樣崩毀,對彈琴人生感到挫折絕望。

人物:Nina(下) – when studied with Nina

1. 第一次走進nina的家,nina便帶我到陽台從19樓往外看,跟我介紹紐約,當下的心情至今還是很清楚,那種[哇,我要在這裡生活唸書了]的興奮與溫暖。從小到大,每換一個環境念書,都很興奮。2. 鋼琴課裡我看著鍵盤彈琴,nina突然很用力的抓著我的肩膀搖:[hey! 不要睡著!!! ][我沒有睡著!我很認真,我只是眼睛小!]*nina 通常要我們練小聲

人物:俄國金絲貓教授Nina-與時代並行

– 2016. 09.08 in New York. 我跟Nina 相差 50歲,生日差五天, 我將邁入35,她將邁入85。 出發前謹記著11年前剛進學校Nina班守則: 1. 不可以噴香水 2. 不可以早到(早到要在樓下等到時間到才能上樓) 3. 感冒不可以去上課 揪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往 Nina 在 Time Square 附近的家,踩著高跟鞋快走小跑在熟悉的街道上。Nina喜歡花,早想好要在她家附近買束花送她,以前的花店不見了,找半天只好作罷,提著從台灣帶來的鳳梨酥拜訪。

人物:李卡拉– 從音樂轉至服裝

資深網友應該對 李卡拉 Kara 不陌生,是我念曼哈頓音樂院的同窗,師事同位俄國教授,鋼琴彈得很好,但她念完鋼琴演奏碩士後,毅然走向服裝,待過spirit, uniqlo, 現在於victoria secret 旗下品牌pink 做visual design,在紐約總部上班。這工作超適合她,常常得出差飛來飛去,滿足她愛飛愛旅遊愛服裝的個性,她做得充實且快樂!來自中國的她,從小在美國長大,轉走服裝父母始終反對,不願讓她捨棄鋼琴。可是,她現在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從一轉出到現在,只有越滿足越開心,沒有後悔。

念音樂班的迷思 (中) – 家長心態準備

上篇論述的是制度的影響,這篇要提醒的是,如果忽視了這些,損失的不是學校,不是老師,是小孩。念音樂班比較省?如果因為想省錢念音樂班,大多數的後果都是惡循環與得不償失,不如從小培育聽古典音樂的習慣即可,不一定要學樂器。6. 寒暑假百般藉口不上課,除非學校規定 家長會出現的問題:A. 接送 B. 學費

念音樂班的迷思 (上) – 考試升學制度漩渦

先想想學音樂的初衷,為何想(讓孩子)學音樂,希望學音樂後的他,是什麼樣子 音樂班起初立意良好,在於讓孩子受良好且正統訓練:1. 除了主副修,孩子在環境之下可以認識很多樂器 2. 有一起練琴喜愛音樂的同伴,同學都是篩選過後的優質生 3. 有合唱合奏課,三小科(視唱聽寫/樂理/音樂史)的訓練(三小科的必要性?) 4. 師資相較於外面較稱頭 5. 有許多的音樂活動可以大家一起參加 為什麼許多學音樂的普通班孩子,對音樂更有熱情,學得比音樂班小孩好?

音樂人生: 邏輯X 感知

或許一般外界對於演奏家的印象有如仙女,對於古典音樂感覺遙遠,其實剛好相反,要成為一個演奏家,不能是仙女,而音樂,就是人生,與生活如影隨形。音樂的組成來自人性,音樂的根本,是熱情與美感 學琴的必需,是紀律與邏輯 我跟許多台灣古典音樂人一樣,從小一路念音樂班長大,音樂班體制台灣獨有,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幾間學校附設音樂班,必須主副修兩樣樂器;在美國,頂多只有音樂院設有預備學校(Pre-College )。音樂班生態,圈子非常小,也很競爭,但畢業後繼續演奏的機率並不高。

<給孩子的一封信>-音樂與自己的角色

Dear 華生:你即將前往人生另一階段,想跟你分享的,是音樂與自己的角色。如同我一直給你的觀念:學音樂,跟念音樂班與否,一點關係也沒有;如同從小便鼓勵你的:音樂班念到一個段落可去普通班接觸不同環境,探索各種興趣。我不捨的是,如果你沒有緊握自己手上擁有的能力

學音樂 Q&A (一) /鋼琴老師一般鐘點費行情

Q1. 學音樂,真的會增加美感嗎? A:如果只是學操作樂器,不會,但接觸美的環境的機會的確是比較多 Q2. 聽說從小學音樂小孩會變聰明 A:如果只是把音彈出來,會變呆,用好的方式學習的話,學什麼都會變聰明,不一定是學音樂。重點還是在學習的「質」 Q3. 學音樂肢體會變協調? A:學音樂的多的是肢體不協調、跳舞會跌倒的

學習的財務規劃

今天來談一件很實際又有點沉重(?)的事:學習的財務規劃 給孩子學琴,最好以「年度」規劃安排預算。不要這個月少上很開心,那個月多上捨不得。學習,尤其學琴,需要規律,重點不是家長省到一堂學費,老師少賺一堂,真正影響到的是學生。(當然,如果家裡條件真的有困難,請跟老師好好討論,我想老師有感覺到你們是真心想學好,會提供在有限經濟下對孩子最好的安排.或者先別學琴,陪孩子多聽古典音樂讓他變成習慣,真的就是最好的藝術與陶冶的培育了)

給孩子的話:工具備齊後,該被喚起的便是感知

(攝於巴塞隆納的加泰羅尼亞音樂宮)[你的能力很好,幾年下來,對音樂的理解力也訓練得很好,音樂性與觸鍵也沒問題,我也不覺得你沒想法,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性格。你一直覺得/ 或者是旁人說,你歌唱性佳,缺少爆發力,然而我幫你試過了一些曲子,我證明了你始終有一部份熱烈在心裡,熱情也罷憤怒也罷,但是在台上你有太多的不安全感,無法投入,在人前你像是潛意識的保護自己,於是收斂度甚至達到百分之五十。

種因得果

最近正值全國賽,總有幾家歡樂幾家愁,我向來不是太在意學生比賽的結果,但我在意她們的事前準備,以及在台上演奏時當下的感覺。台灣的音樂班向來不是太重視室內樂,重視個人多於群體呈現太多,以致於看不見群體之間互相合作後,自己的成長與收穫,所以總有班級畢業音樂會吵著要獨奏而鬧得亂七八糟。

About me

"一位極富音樂性、擁有聰明才智與鮮明性格的年輕鋼琴家 … 鮮活的詮釋觀點、獨特的舞台魅力與音樂情緒總是深深感染聽眾"— 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教授Nina Svetlanova 鋼琴家蔡佩娟,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見解與熱情總為音樂帶來更多生命力,注入多元想像。<師承>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 (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參與紐約New Paltz 鋼琴音樂節、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德國萊比錫巴哈音樂節。

獎學金制度

今年的學生音樂會,多了獎學金制度,發獎學金給即使學期畢業後依舊來彈琴給我們其他學弟妹聽的四個畢業生,兩個前往台中念大學,兩個升高中。一開始的發想是因<同窗琴誼>的兩位同學暑假為了籌備這場音樂會,家長也花了不少錢,但我一向認為該花的錢就是得花,花一半學一半等於浪費,所以想在音樂會包個紅包給孩子,藉此闡述理念與提點。如當天所說,我希望他們能夠永遠捨得投資自己的腦袋,因為天底下只有父母與自己會願意投資自己。認清無形價值與有形價值的差異及其重要性,有形價值絕對重要,因為有些無形價值需要有形價值才能獲得,但是能夠帶給我們快樂與成長的,絕對是無形價值。

< 蔡老師信箱Q&A-淺談音色觸鍵與肌肉放鬆>

Q:昨天有個學生第一次來上課, 他彈的蠻好, 目標是想要彈Chopin étude op.25 no.11 winter wind. 他的基礎還不錯。Winter wind 他有彈幾個小節,雖有錯音但手指靈活動很快,有些觸鍵音色跟肌肉如何放鬆需要修正。我想要給他從一些練習曲著手去幫忙他,妳有什麼練習曲的建議嗎?先謝謝妳的幫忙!A:觸鍵跟肌肉放鬆問題主要是彈法跟肌肉使用的感覺,因為沒看到學生彈琴的手,所以先粗略說一些可能與大概。

找老師該注意的事 (2019.09更新)

學習首重好老師,什麼樣的鋼琴老師才算好老師?──專業度高、熱情負責、視每個學生為專案、願意溝通。一、專業度高 彈鋼琴有太多專業,教授技能與功夫,如同醫生開處方籤,得精準下藥,若遇到兩光的噗攏共或江湖術士,花錢耗時事小,多吃的藥傷身,沒治到的病情被放著會惡化,往後得花更多金錢時間去補救;習琴亦是如此,學壞了,需要更多時間金錢,消耗更多心力,去校正養壞的習慣;反之,遇到真正專業的老師,可讓你的學習直指核心、找到答案,省掉很多彎路。

樂如人生,前人早洞悉

難得的久待家鄉,突然發現自己幾年來一些想法與心境上的轉變,明瞭許多現象、時期都只是一段過渡期,想起常跟學生說的:[ 有些音只是經過,有些樂段只是過門,重點是要去你要到的地方,” 主題 ”才是該強調的東西] 久了,學生們懂得判別結構樂段,知道哪些只是過渡。然而,人生當下,有時我們知道自己正值一段過渡,有時卻過了才明瞭前面走的只是個經過;一樣的是:模進超過三次總顯蠢,除非方向明瞭,堆積的是一個極大高潮;過門之後我們到的,是一段穩定期,亦或一個全新的開始。

漢肯

在時間的度量裡,我們都是彼此的過客,當它成為歷史,便成了一種永恆。今天跟挪威指揮漢肯(kare Hanken)吃 brunch,漢肯總是飛來飛去,即使年紀大,對生命與音樂的熱情從未減少,聊了許多音樂/文化/生活瑣事,人跟人之間總是有緣份,這些或多或少的緣份,牽動著彼此的關係、彼此的相聚,緣來人聚、緣去則散,這麼簡單。這種感覺,讓我更珍惜每個緣份,更珍惜那些支持我的朋友、提點我的長輩。對於教育,我們有一致的看法,對於音樂,我們有一樣的態度,對於生活,我們追求平衡。

學音樂,變得情緒化?

Q:學音樂,會變得很情緒化嗎?我的孩子都喜歡很悲傷的音樂,感覺很讓人擔心,為什麼要那麼憂鬱?的確,學音樂很需要個性需要情緒,需要感知上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反而很怕教到乖乖牌學生,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女生要她動一下都不好意思,更不要說是要她充分的投入音樂展現自己了,通常乖乖牌模範生,只怕做錯事,很多的框框,很怕被品頭論足,寧願不做,也不願做了被說不對,我總是跟學生說,一定要善良有禮貌,但不用太乖,也不要太多框框,就算妳不願意表露自已,也該表現出曲子該呈現的樣貌。

翻譜員的必須

舞臺上除了演出者,只要鋼琴不是獨奏,通常就會有位翻譜員在旁邊,當一位專業的翻譜員不容易,我們需要他,但不能受打擾,鋼琴家最怕的就是遇到緊張或不太會翻的翻譜而導致演出時無法專注,因而選擇自己翻。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位翻譜,其實,只要注意幾點即可:1) 坐的位置需與鋼琴家保持距離。坐的位置與鋼琴家靠太近會有壓迫感,而且鋼琴家若要彈奏低音域時,手常會被擋到而只好縮手。2) 快到翻譜時間再站起。早早站起或動來動去會干擾演出者,通常為前一小節或前兩小節即可,一般鋼琴家會點頭,表示可以翻了。(我們常常遇到太早翻或太晚翻,於是沒看到譜><)

親情

什麼是幸福?同時擁有親情、愛情、友情支撐的人,便是太奢侈的幸福;少了其中一樣,人性使然自然向另外兩樣尋求慰藉;三者皆無的人,便是至上的寂寞。不同階段,我們面臨其一或其二的學習與考驗,我們都經歷過三種磨擦。我們家有四兄弟姐妹,年輕的爸媽重視教育,從小要求我們成績、要求我們老實不貪,品格要正派,於是送我們私校住宿、外地求學,希望給我們好的能力,盼我們能夠獨立。然而,卻太過獨立。

練琴小技巧: 先背原句,再練變化句。

寒假開跑,又到了孩子可以多練琴的時刻,寒暑假多練琴,一來可以在心裡比較沒壓力的情況下練琴,二來可以讓練琴更加的在生活裏喔!♥ 繼上篇分享的(蔡老師信箱Q&A-淺談音色觸鍵與肌肉放鬆 ),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方法,適用於各個程度的學生:先背原句,再練變化句。通常學生一拿到譜,會要他們先分結構樂句,再決定規劃練習先後。即使是初學班一首四行的曲子,通常也為A-A1-B-A1 居多,基本上就是先練A跟B背起來後再加A1的變化。

排擠/人生選擇

學生紅著眼眶進來琴房。「怎麼啦?剛剛上小提琴被罵了?」她搖搖頭。唉呀,原來又是小孩子之間無聊的排擠閒語,這種蔡老師從小到大都覺得最無聊的事件,10-34歲貫徹始終。一年級的覺得自己莫名被選上樂團首席,遭來學長姐們的不滿與取綽號嘲笑,心裡難受,想去跟學校老師說不要當首席了,說自己一點都不想當,如果沒當就不會被討厭了。「咦?表示老師肯定你、看中你某一特點呀,而且,二年級的拉的比人家差不趕快加油還好意思不滿?當首席也是很好的經驗跟學習,你是真的不想當還是只是怕被討厭?」她突然思考了一下。

練琴基本開始:1.眼 2.腦 3.手

教琴十幾年來,尤其在留美回國後的這八年,有感太多孩子拿到譜就傻彈,從頭彈到尾,分手還不會就合手,看得懂每個音,卻看不懂譜到底怎麼看。從最基本最初階的開始,粗淺整理幾個小步驟,如同許多運動或者學科上面的學習,"學習"都是有方法,如果一開始就用對步驟,便是學習上最快的捷徑,其實就是搞清楚到底在做什麼,讓事情變簡單。任何學習都一樣,結果只有兩種:機器<=>思想個體。

練琴必備,譜上必有

* 練琴必備:鉛筆/ 橡皮擦/ 節拍器 * 譜上必有:指法/ 踏板/ 結構 記得剛到曼哈頓音樂院時,學期初第一個鋼琴班會面,俄國教授 Nina Svetlanova 的全體學生聚集,由最資深的博班學長姊為新生說明老師的 “班規”: 1) 上課不能噴香水。 2) 只要生病不可以去上課。 3) 上課不可以早到,早到請在樓下等時間到再上樓,不可以遲到超過五分鐘。

理解樂曲的必要性與好處

1. 懂句子在哪裡才能知道話怎麼說,才有詮釋的依據 2. 懂結構段落好安排曲子要分幾次練完,好設定每周每天進度,讓練琴更有意識更有效率 3. 知道自己在練什麼,比起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來說,容易維持興趣 4. 有了觀察依據、習慣觀察後,會有新發現,讓人興奮有成就感,更能知道作曲家想表達什麼 5. 拿到譜只會從第一個音彈到最後一個音,不會因為練比較多首就學到任何東西,反讓腦袋習慣空轉而變笨 6. 不懂,一定覺得無聊 基本上就是有了基礎,而後才能創造;理解,讓人產生興趣。

大法官

螢幕上的劇情精彩,廳裡的觀眾笑聲不斷,啜泣聲也此起彼落。電影大法官對親情的刻劃細緻,引起觀眾切身共鳴。到了30+的年紀,週圍聊的不只工作,愛情,亦思考家庭與身份的轉換,不同於青少年時期抱怨的老爸媽好煩,這年紀抱怨的老爸媽碎碎念,則多了一份甜蜜。傳統的家庭無法說愛,對於愛的表達彆扭。有些人與家的關係疏離,有些朋友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和諧,對婚姻排斥,有些朋友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滿足,而極度渴望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家庭。

「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

( 寫在2014年5月21日,鄭捷於台北捷運上瘋狂砍人事件。)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316&page=3)「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多麼令人心碎卻又太貼切的形容。 本來想跟大家分享回母校東吳大學的喜悅,以及上大師班聽完小學弟妹彈完琴的心得。然而今天的社會案件,讓人太沉重,無法分享喜悅。每一次看到社會新聞,直覺就是想到我的學生孩子們,也是為什麼我那麼重視學生品行,寧可帶程度很差但品性良好的學生,也不願意教程度好但品性堪慮的學生。也擺明你不練我也懶得教,時間沒到我一樣走出琴房,明確要求你想學我才教。他們必須慢慢懂得對自己負責,懂得找到自己真心所想要。有的孩子從來沒想過自己想要什麼,有的孩子把別人對他的苦口婆心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把琴彈好是老師的責任,要考試了老師會負責;有的則是完全不好意思爭取其實自己內心很想要的東西。

接觸音樂的第一步

( 圖片取自鋼琴家 Fazil Say 網站)很多家長對古典音樂不熟悉覺得很陌生,甚至有點害怕,想到古典音樂就想到 “無聊”,”嚴肅”,”太有深度”,"聽不懂" 等字眼(其實真的想太多),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接觸音樂培養氣質(?),所以把小孩送去學琴,但往往小孩變成只知道如何操作該樣樂器,每天聽著走音的聲音,對音樂還是茫然不知,對美感還是相當遲鈍。
© Copyright - 蔡佩娟 鋼琴家之心- design by Mor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