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席琳狄翁歐

分享此文:
昨晚在溫哥華奧芬劇院聽VSO (Vancouver Symphony Orchestra) 與鋼琴家Barry Douglas 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席琳狄翁心早已與我們同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席琳狄翁的All by myself 的旋律,跟拉二的第二樂章旋律幾乎一樣?有名的古典搞笑二人組Igudesman&Joo 因此還把兩首接起來演,拉二彈一彈開始唱all by myself,非常好笑,很容易讓人不停重複播放的影片LOL
分享此文:

大師班影片觀察小分享

分享此文:
我們都知道很多大師班其實無法有太多內容,一來有時上台彈的學員常常拍子跟譜根本沒看清楚,光糾正就夠,或有些大師覺得時間短,不知從何講起,或學員程度不夠,只能講一些很表面或過於抽象的東西。當然,有的大師班可以給妳很多ideas。想到有次鋼琴家kobrin在大師班上完對一個女孩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如果妳能記住我剛剛跟妳講的那些,這堂課超值」。我當時聽了會心一笑,因為kobrin完全指出該女孩彈貝多芬的盲點,而且真的講很多,時間不長,但非常多重點,真的幫助很大,改過煥然一新,可惜該女孩看起來似乎沒cue到,以為大師只是在講這裡要這樣那裏要那樣。
分享此文:

網友QA:出國留學與文憑的必要性

分享此文:
剛開始follow老師,是大學時總在學校看到老師的音樂會海報,follow老師臉書後,很喜歡老師的文章提到什麼樣的教學觀念是對的,我大學時也有教小朋友彈琴,看到老師的文章常受益良多~有私人問題想問老師,因我現在在美國拿的學位是PD,一直在想要不要轉去Master的program,當中聽到很多老師都會一直說幹嘛沒事花家裡那麼多錢出去拿一個PD沒有用的文憑回來台灣幹嘛?
分享此文:

人物:Nina(下) – when studied with Nina

分享此文:
1. 第一次走進nina的家,nina便帶我到陽台從19樓往外看,跟我介紹紐約,當下的心情至今還是很清楚,那種[哇,我要在這裡生活唸書了]的興奮與溫暖。從小到大,每換一個環境念書,都很興奮。2. 鋼琴課裡我看著鍵盤彈琴,nina突然很用力的抓著我的肩膀搖:[hey! 不要睡著!!! ][我沒有睡著!我很認真,我只是眼睛小!]*nina 通常要我們練小聲
分享此文:

人物:俄國金絲貓教授Nina-與時代並行

分享此文:
– 2016. 09.08 in New York. 我跟Nina 相差 50歲,生日差五天, 我將邁入35,她將邁入85。 出發前謹記著11年前剛進學校Nina班守則: 1. 不可以噴香水 2. 不可以早到(早到要在樓下等到時間到才能上樓) 3. 感冒不可以去上課 揪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往 Nina 在 Time Square 附近的家,踩著高跟鞋快走小跑在熟悉的街道上。Nina喜歡花,早想好要在她家附近買束花送她,以前的花店不見了,找半天只好作罷,提著從台灣帶來的鳳梨酥拜訪。
分享此文:

人物:李卡拉– 從音樂轉至服裝

分享此文:
資深網友應該對 李卡拉 Kara 不陌生,是我念曼哈頓音樂院的同窗,師事同位俄國教授,鋼琴彈得很好,但她念完鋼琴演奏碩士後,毅然走向服裝,待過spirit, uniqlo, 現在於victoria secret 旗下品牌pink 做visual design,在紐約總部上班。這工作超適合她,常常得出差飛來飛去,滿足她愛飛愛旅遊愛服裝的個性,她做得充實且快樂!來自中國的她,從小在美國長大,轉走服裝父母始終反對,不願讓她捨棄鋼琴。可是,她現在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從一轉出到現在,只有越滿足越開心,沒有後悔。
分享此文:

音樂人生: 邏輯X 感知

分享此文:
或許一般外界對於演奏家的印象有如仙女,對於古典音樂感覺遙遠,其實剛好相反,要成為一個演奏家,不能是仙女,而音樂,就是人生,與生活如影隨形。音樂的組成來自人性,音樂的根本,是熱情與美感 學琴的必需,是紀律與邏輯 我跟許多台灣古典音樂人一樣,從小一路念音樂班長大,音樂班體制台灣獨有,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幾間學校附設音樂班,必須主副修兩樣樂器;在美國,頂多只有音樂院設有預備學校(Pre-College )。音樂班生態,圈子非常小,也很競爭,但畢業後繼續演奏的機率並不高。
分享此文:

About me

分享此文:
"一位極富音樂性、擁有聰明才智與鮮明性格的年輕鋼琴家 … 鮮活的詮釋觀點、獨特的舞台魅力與音樂情緒總是深深感染聽眾"— 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教授Nina Svetlanova 鋼琴家蔡佩娟,以獨特的個人風格與舞台魅力活躍於樂壇,擅長將音樂與人性之間的連結做獨到觀察,特有見解與熱情總為音樂帶來更多生命力,注入多元想像。<師承>紐約曼哈頓音樂院鋼琴演奏碩士。旅美期間師承俄籍鋼琴家Nina Svetlanova (教育家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嫡傳弟子) 與 Alexander Korsantia (1995年魯賓斯坦大賽金牌得主),受俄派技巧與風格薰陶甚深,曾獲曼哈頓音樂院President Award(Top 5)之殊榮。曾獲選紐約音樂會暨藝術家協會新興之星,參與紐約New Paltz 鋼琴音樂節、芬蘭Suolahti’s 國際音樂節、德國萊比錫巴哈音樂節。
分享此文:

樂如人生,前人早洞悉

分享此文:
難得的久待家鄉,突然發現自己幾年來一些想法與心境上的轉變,明瞭許多現象、時期都只是一段過渡期,想起常跟學生說的:[ 有些音只是經過,有些樂段只是過門,重點是要去你要到的地方,” 主題 ”才是該強調的東西] 久了,學生們懂得判別結構樂段,知道哪些只是過渡。然而,人生當下,有時我們知道自己正值一段過渡,有時卻過了才明瞭前面走的只是個經過;一樣的是:模進超過三次總顯蠢,除非方向明瞭,堆積的是一個極大高潮;過門之後我們到的,是一段穩定期,亦或一個全新的開始。
分享此文:

漢肯

分享此文:
在時間的度量裡,我們都是彼此的過客,當它成為歷史,便成了一種永恆。今天跟挪威指揮漢肯(kare Hanken)吃 brunch,漢肯總是飛來飛去,即使年紀大,對生命與音樂的熱情從未減少,聊了許多音樂/文化/生活瑣事,人跟人之間總是有緣份,這些或多或少的緣份,牽動著彼此的關係、彼此的相聚,緣來人聚、緣去則散,這麼簡單。這種感覺,讓我更珍惜每個緣份,更珍惜那些支持我的朋友、提點我的長輩。對於教育,我們有一致的看法,對於音樂,我們有一樣的態度,對於生活,我們追求平衡。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