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前前後後帶了很多很多成人學生,分為兩類:
1. 本身也在教琴的 2. 非本行、純業餘興趣的。
曾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而感到困惑:為何本身在教琴的人,反而上課較不穩定、容易放棄,而且感覺比較有經濟負擔,明明在教琴的收入都不比一班上班族低啊。然而,業餘學興趣的卻幾乎都非常穩定,穩定練琴、穩定上課、穩定學習,而且都很開心。(我不管業餘或者專業,收的鐘點費一樣)
後來我想到了一個主要的原因,想一想覺得有點心疼。
同樣在教琴的成人來上課,主要目的有兩種:
1. 希望未來能考在職進修演奏專班
2. 覺得自己應該要進修,才能幫助到自己的學生。來上完課再回去教琴,常常會更有想法,讓教琴生涯更有趣。
業餘的成人學生來上課,原因只有一種:「我想學、我喜歡」
以此為職的人再學琴,往往自己或者周圍的人都會給予一種聲音,這聲音是「投資報酬率」。
「你應該要再進修,這樣才能幫助到你的學生」
「你應該要再進修,你的學生變好,才會更容易招生」
「你不用再上課了吧,你再彈又怎樣呢?你的學生又學不到那裏,彈不到那程度」
「你去上一堂課,要教幾堂課才能回本?不是很不划算嗎?去上課來回的時間,練琴的時間,還需要很多時間成本」
本身在教琴的人,願意再進修,去幫助自己的學生,讓自己的教學生活注入新流,當然很棒,但今天的議題不在於「該不該」,又或者說,以此為職的人,難免有許多包袱,這些來自自身或者旁人的聲音,都跟「該不該」、「責任」、「投資報酬率」脫離不了關係。這些,無形中都背負著某種壓力,而不是單純開心的學著。
有沒有可能,在經濟允許下,教琴者也可以純粹是「我想、我喜歡」所以繼續彈琴、學琴?就像去上彩妝課、去學烘培,買了個包、香水,不用考慮它有沒有投資報酬率,而是因為「我喜歡,我開心,我想要」,所以捨得、甘願。
音樂系畢業後,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不彈琴了。許多人是因為從小念音樂,覺得已經大半輩子都跟音樂在一起,夠了。那當然沒關係,世界很大,很多面向值得探索。有些人是,音樂與工作連結、與壓力連結,下班只想抽離。那也很正常。了解自己就好。
但我相信對於某部分的人來說,大家忘記自己-
「其實我跟小時候一樣喜歡音樂」
「其實學音樂,更我很快樂」
「多了解音樂,讓我很快樂」
「我終於可以不用再為了考試、升學上鋼琴/樂器課,而是單純的學著」。
傾聽自己的聲音,拿掉包袱,重新看待自己與音樂的情感。
就像副修的孩子學琴,也可以跟學興趣的孩子一樣,只因為「我喜歡」、「我想」,不會因為『以後你又沒有要以此為職』而被剝奪學習興趣的機會。但大多數大人忘了問孩子「你喜歡嗎?」「你想嗎?」,只給了「你不該」「你不需要」。
以此為職後彈琴、學琴,也可以只為自己。 回歸單純。
沒有對錯。
至少,我是很直視自己情感與狀態的。 沒有包袱。
只有我想,跟我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