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聲音對了,個性就出來了;聲音對了,氛圍才創造的出來。音色是做音樂的本質,也是基礎。一定level以上的鋼琴家,這些音色都是基本,樂曲理解亦是,他們在這之上,因著各自不同的性格,擁有不同的靈感,創造各自不同的思維、巧思,以及音符背後更深的無形情感與哲學意義。
習琴人求學期間,常遇到幾種情況:
- 有想法,但手做不到:個性有主見,但技巧不足以支撐他的想法。
- 憑直覺彈,沒有想法:跟著音樂走,或聽 CD 模仿,只是純模仿憑感覺走不了解音樂。
- 手跑得不錯,但沒想像與創意:從小跟到不錯的老師,手被訓練的甚佳,但老師教什麼做什麼,沒有想法,聽到音樂難有畫面、想像,及創新。
每當大學生或研究生來上課,要彈的曲子都比較大,對於有點程度的學生(這裡指的是彈奏曲目到一定程度),我真的很難只是修一些表面上的音樂,或者只提供些想像,因為光說那些,並沒有治本,幫助真的很有限,就像許多人去中國二三線城市總說,看到許多建築造甚快,外表極度高大華麗,近看漏洞百出,因為材質及做工粗糙。
表面的看似華麗,始終上不了真正的檯面。
若我們想學做一件衣服,老師光口沫橫飛的講著成品的想像,哪些顏色搭配絕好,如何更有設計感,聽來不錯,但是,要不要先教我什麼是基本裁縫,縫紉機怎麼用,教我辨別布料材質的差異,以及色彩學入門之類的啊?
求學期間,曾練一首很好聽但技巧很難的曲子,我知道自己的技巧卡住過不去,教授上課時,講了許多這裡音樂該如何光彩絢爛奔放,或者如同哪齣莎士比亞劇中的什麼情節,如何跟文學連結等等,那些我都佩服激賞,也很喜歡老師的點子與想像,或者我自己也擁有想要如何詮釋這音樂的自我見解,但重點是我真心做不到哪~是不是應該先克服眼前的問題,幫助我卡住的地方如何解套,而非畫許多藍圖,我卻只能乾望著那些藍圖在腦中流口水擦眼淚?
給你工具,你才能飛。
剛到曼哈頓音樂院念書時,我問Nina(當時的俄國指導教授)許多學生都會問的問題:「我覺得自己技巧很差,是否有什麼練習曲可以增進我的技巧?」
Nina噗庛+搖頭嘆氣自己murmur:「每個人都想擁有可以炫技的雙手,每個小孩都想追求技巧。音色與質(Quality)才是最重要的事,從曲子裡就可以學,根本不用什麼練習曲。」
然後就飄走沒理我了。LOL
我當時心裡默默著急辯解,啊,我不是想要追求多厲害的技巧,或是技巧已經很好還只顧著想耍帥彈很難的曲子,而是我技巧真的弱,問題很多,總是敲錯音、聲音不好不圓不寬還常手緊只能靠硬矜哪~
她輕描淡寫的那番murmur,多年後我才領悟,懂了對的音色及其變化才堪稱技巧,也理解了什麼叫做在曲子裡學技巧,也將這個概念用在教學上。
(Nina年邁,有時懶得理學生,想要引她注意有兩個方法:1. 彈個很難聽的聲音,她會立即從廚房裡衝出來斥責妳剛剛彈那什麼難聽的聲音,敲什麼琴! 2. 彈出極其優美充滿音樂性的音樂,赫然回頭會發現她早已站在廚房外定著,看著妳微笑。)
那些曾有的困惑與錯誤,所有找尋答案的過程,成就了現今能一眼看出學生問題及如何解套的能力。
(當然,不會的我就說不會,硬掰是要不得的。)
/
學生分幾層:
- 很會模仿:看老師彈就能模仿老師的動作
- 耳朵算敏感:本身對聲音雖沒太多想像,但若親身聽到老師彈出耳目一新的聲音,腦中有了聲音便容易彈出類似的聲音
- 就算知道也做不到:這占多數,需要老師講解該在哪施力,如何彈出那聲音。也需要老師彈兩次不同的聲音讓她知道差別在哪。
*腦中必須先有那聲音
大學時曾在某個大師班聽大師說,[你腦中必須先有那個聲音,你才彈的出來。你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聲音。]
老師要會彈很重要的原因在此,因為老師需要彈出該有的聲音,讓學生腦裡擁有那樣的聲音,才能知道目標為何。有的孩子觀察力與模仿力強,聽到就做得到,但大部分時候,還是需要老師細說。
*仔細觀察,學會模仿
這些要素皆很重要,課堂中,我也會提醒學生注意聽我彈、觀察我如何做,在我還沒細說時模仿我,提醒他們細心專注觀察的重要性,因為不是每個老師都懂得怎麼說,能夠遇到很會解釋說明的老師固然幸運,但未來若遇到不太會說的老師,你不能自暴自棄,得透過模仿學到東西,或者記住那聲音,自己回去揣摩研究,還是有磨亮的機會。
我曾跟一位本身彈奏的非常非常好、音色立體多元、聲響豐富,對音樂擁有高度熱情的鋼琴家上課,他對我明說:「若妳有任何技巧問題我無法幫妳,因為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技巧,我完全用耳朵去校正我彈出的聲音,用耳朵命令我的手指。」但我仍從他身上學到非常多,他的多元音色打開了我的耳朵,他對音樂濃烈的熱情與樂思總重燃了我的熱情,賦予每一首我正在練甚至瀕臨死亡的曲子新生命。(但要真的彈得夠好,請別彈得不太好也不太會教,卻說著自己是天才所以才不會教。)
*模仿不來的眉角
靈感與想像很重要,能在音樂上有很多的幫助,而當你手上擁有的工具越多時,聽到各種大師給出的靈感激發,也更容易做的到,甚至發展出變化,不會落入只能空想卻做不到的窘境。但有些東西無法模仿,表面看似雷同,細部或內在的細微差異還是會讓彈奏出的聲音截然不同,需要老師細說。#所謂的魔鬼藏在細節裡
每當聽學生彈,而他觸鍵或音色有問題,我無法不從根訂正起,告訴你為何需要調整手型,你的手勢如何影響聲音,畢竟有時候角度差了一小點聲音就差很多,如指節穩定度、指腹接觸面積、施力角度等。所有的動作辨別,聲音是你的依據。這種些微差異的重要性,不妨想像我們上瑜珈課,我們看似跟老師做著一樣的動作,以為自己做得標準,經由老師幫我們喬了一點點角度,身體的串流的感覺就截然不同,從無感到極度有感。
若不從根訂正起,如同你皮膚不好,彩妝師沒教你如何把皮膚養好,再教你底妝如何上的自然有質感,而是拼命拿各種深淺的粉到處蓋在你臉上,上各種眼影口紅,拼命塗上後告訴你「哇噠好了,你已是夠辣夠正氣質美女一枚。」
手上該先擁有的工具,還是常常太被輕忽,基礎與運用,各行業皆通。
Take away:
手上基本工具、樂曲理解能力、對事物的想像與感知皆要補足。
當上了更高的層次,手上的工具就得追求更多,才有辦法支撐更多元的創新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