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常會收到家長/老師們/學琴子弟的私訊,決定開始將它們收錄在IG 「蔡老師疑難雜症信箱」裡(如果記得的話),會去除掉關鍵個資,以幫助到可能會有需要的人。
還想再次提醒大家的是,網路上的文章以及回應(包括我的),真的參考就好:
- 網路上的「老師/講師」(各行業皆是),專業度落差真的很大,一般人真的判別不出來。即便在技術上專業的人,對人與事的經驗不夠、社會化不夠,就也會給出不專業的答案。
- 很多事沒有辦法隔空抓藥
- 大多數的事情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
簡單來說,如果你在網路上詢問,對方輕易告訴了你答案,就更不要信。
因為對方只是告訴了你他的「既定印象」,他的疏忽之處,來自於他不夠了解事情來龍去脈。所以大家會發現,私訊問我問題,通常我有很多「反問」。許多時候還會告訴你,我並非小孩的老師,不知道小孩現在的真正情況,所以無法回答,必需跟自己的老師討論、請教,告訴他你的疑惑。
若態度良好卻總換來老師的惱羞成怒,那是老師自己的功課。
若態度良好卻總換來老師的惱羞成怒,那是老師自己的功課。
我明白許多家長或學生不敢詢問自己的老師,是因為擔心老師覺得冒犯或被質疑,或者不好意思,這些都是可理解的。但我也想藉此再呼籲:「真正的專業,禁得起質疑」、「真正的專業,不僅會回答你A,還會告訴你你沒想到的BCD」(參考「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一書)。我無法回答或者最好避免回答的,就會明白跟你說。那是為你好,而且有公德心。
家長常見處境有三,身為老師需要同理(但若家長過於鑽牛角尖,要適時制止,因為對小孩沒好處):
- 身為當事者就是容易過於焦慮
- 就是搞不清楚,家長不懂很正常。
- 心裡有答案,只是需要confirm。
為什麼我通常都會有許多「反問」呢?因為許多時候大家搞不清楚自己想問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有時則是問題真的很大。
舉例來說:「用節拍器好嗎、初學者適合用節拍器嗎?」「小孩幾歲出國比較好」。
這種問題多大?我可以寫三五千字。
若第一個問題我回你:「是的,初學者就是都要用節拍器」,那我就是不專業。因為呆呆地使用節拍器,造成很多鋼琴人不會自己數拍、心裡無法建立拍點與律動的副作用。然而,前面這句話就會讓「思考習慣非黑即白」的聽者下了結論:「蔡老師說用節拍器不好,要自己數拍」然後嚇得丟掉節拍器。拜託不要這樣~~~LOL
節拍器的使用時機點有很多,而且很重要,使用的時候想什麼、怎麼想,想縱向或橫向,都影響它的好處與壞處。小孩幾歲出國比較好?若是青少年時期或以下,第一個要問的則是:家長陪他出去嗎?小孩的專業技術發展、成長上的心理健康、未來的路、親子關係親密或疏離,在你心裡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第一層的優先順序知道了,有第二層的問題,都會影響「幾歲出國比較好」
我個人當然都是有偏好的,但若我的偏好隨意加諸於你,且沒告訴你那只是我的偏好,就叫做偏見,每個人有偏見很正常,但聽者要分的出來,並選擇性的採信。
人有偏見很正常,但聽者要分的出來,並選擇性的採信。
人有偏見很正常,但聽者要分的出來,並選擇性的採信。
【QA 時間】
網友Q:「想請問老師學鋼琴真能完全線上上課嗎?我們住在A城市,因為疫情,2020年開始網課,一年後,老師還是很擔心,所以繼續網課,已經兩年了。
老師在過去五年讓孩子進步很多,尤其是聲音的控制,樂曲的詮釋,不同音樂時代不同觸鍵技巧。但是我覺得不應該繼續網課。
蔡老師 A:「所以這兩年就沒有進步了嗎」
Q:「有。」
A:「那不就有答案了。」
Q:「這是兩難的地方,孩子網課累了,不想對螢幕上課。這兩年的比賽和考試都是錄影或線上。我可以感到孩子累了。也知道換老師的風險。確實是考驗家長智慧。」
A:「這問題跟上面問題完全無關,所以下面這個才是您真正想問的問題。可以先告知老師小孩對線上上課感到疲累,詢問是否有可能實體上課,無法的話,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繼續或更換。
只有選擇了才知道結果。」
【另外補充】
原本只看到第一段時,是想回「無法回答」,因為並不知道老師是怎麼教的,學生程度在哪。網課其實更考驗老師會不會「教」,教學上的用詞與解釋會顯得更重要。而我相信,會讓學生進步的老師,怎麼樣都會想辦法讓學生進步,不那麼重視學生有沒有進步的老師,上實體課學生也不會進步。
/
Q:「老師好,看了您的第一本書,很受您的觀點感動。能否請教您一個問題?
我的小孩9歲半,才剛開始學鋼琴,不知道會不會太晚了?因為她小四,課業也開始有點忙。謝謝老師」
A:「太晚的意思是?她想達成什麼目標嗎」
Q:「謝謝老師的回覆!我了解老師的意思!只是我看到別的同年記小朋友都彈的很進階了~~ 也跟老師說,您的科譜學堂對我們很有幫助,特別是給初學的關於小吸盤,U型磁鐵的解釋,還有小指頭的站立、如何練習手指靈活等。謝謝老師!!」
【另外補充】
只是想學而學,永遠沒有年紀上的問題。但若要考國中音樂班,當然太晚,但又如何呢?高中或大學再考就好了。小四課業開始忙,國中只會更忙,高中也是,大學看科系,出社會工作也忙。
我是覺得,人生選擇有很多種,不管選哪一種,都會有失去,也會有獲得。
接受失去,體悟獲得。
沒有非得要走的路,也沒有絕對走不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