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比別人晚開始,或不在核心環境內
(2022.10/更新:2024.03)週日講座裡高中生A問,現念普通班,要到什麼程度才考得上音樂系。這當然取決於學生現在程度。坊間的程度落差太大(其實音樂班也是)。
我沒聽過他彈,不知他的觸鍵與音樂能力,不知道他曾彈過的曲目與曲量,無法知道他的底打的淺或深,無法給他想要的答案或建議,以及需要準備多久。大概問了之後,他有在表演與比賽,我請他去聽A組的比賽,他表示在新竹有跨比A組,似乎比的還行。
另一名學生B則是剛從普通班進音樂班,發現自己程度比音樂班上來的同學弱,備感壓力、信心動搖,擔心自己怎麼樣都超越不了同學。
分享一個自身故事。
當年回國考進桃園區音樂班外聘老師時,大家不認識我們新進去的年輕老師,家長不信任,我收的學生自然是人家不要的,或選不上當地有名資深老師只好選我的(然後打算等名師隔年有空缺再換過去),這很正常。遇到這種狀況,有些人可能會有「別人都能收到程度好的學生,我只能收到程度差的學生」的羨慕與埋怨。
不過我當然沒有。
我評估自己與資深老師的差別,論彈奏能力,剛從音樂院畢業歸國的我們,手絕對是最熱的,年紀越增長,只要僅教琴沒什麼在練琴的老師,彈奏能力絕對不會是優勢。
論教學能力,我18歲就開始教琴,教學經驗一直很豐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只要學校有考「試教」都會被選上),所以不怕教到程度弱的學生,我 知道自己有辦法讓學生進步,更何況四年能進步的空間太大了(只要學生跟家長配合)。讓學生5%的成長速度是進步,一直30%速度的成長,也是進步。我選擇後者。
我問了自己:
1. 「如果今天我收到了很優秀的學生,我也要讓本來就很優秀的他依舊一直以30% 的速度成長,但我可以嗎?」
2. 「如果今天很優秀的學生選到了我,結果我很菜,能力不如資深老師,那學生不是很衰嗎」
身為新手,自然對有些狀況不夠了解,我給自己一個期限,資深老師比我大十多歲,我要用三年的時間,同等於他們多我十多年江湖的資歷。我很快就表現的很好。
【理解市場】
當時我與資深老師最大的落差,就是「不知道音樂班的什麼年紀,要幫他們準備到什麼程度」。
所以我去聽跟我學生差不多年紀的比賽,也去聽台北的市賽,每次的期末評審必到(不為了接別的case推掉評審),用最快方式「理解市場」。從中就會知道這年紀的優秀,該準備到什麼程度,從學生的彈奏,也會知道老師大概怎麼教,著重那些方面,對教學也會有啟發。
回頭到上述講座後A學生的提問,因為我不知道他的實際程度,也不知道他跟的老師的程度,我請他去聽A組比賽:
「既然已在新竹A組有過經驗,那就去聽台北A組,跟你年紀差不多的,台中二中、雄中,都很不錯,想辦法現場或上網聽,自然會知道自己跟他們的落差。也可以參加大師班,旁聽或報名彈都很好,大師班不限科班生參加,除了多些經驗,也能聽到其他人彈。這是你的「理解市場」,你也會知道是否該換老師」
【比人家慢開始沒關係,學得快就好了】
之於B學生。像B學生這樣的類似案例歸為「比人家晚開始怎麼辦」。上述例子,教學我不是新手,但帶音樂班孩子我是新手;我剛回國時,彈合唱團跟室內樂更是超級新手,學生時期沒彈過合唱團,當時室內樂經驗很少,相較於管弦樂夥伴弱非常多(相關囧事與故事會寫很長,先略),但從剛開始身為一個小菜菜的緊張與壓力,到後來很快上手,這些經驗都讓我對於後來的學習有了很正向的心態:
1. 「對新領域不熟悉,表現笨拙是自然」。
大部分人很害怕自己表現笨拙,但新手笨拙自然不過,理解並接受,就不會那麼恐懼或自卑。這心態讓我不再害怕當任何領域的新手。
2. 「對自己有意識,進步的比別人快」。
剛開始處於劣勢沒關係,比別人進步的快就好了。剩下是時間問題,需有耐心,時間預算多長,看落差程度及領域,三年是個不錯的時間,學生來說,五年也沒關係。
「只要我想要,我會用最快的速度與之並駕齊驅」。
但記得,琴藝上,擁有「紮實」,才快的了。不能心急,「穩紮穩打,有目標前進」才是最快的方式。
找到好的老師絕對是關鍵。
技術上真的需要時間,但思考上,你可以更快一點,蒐集資料刺激思考,多聽名家演奏,研究樂譜研究音樂、旁聽大師班,用更聰明的方式進步。當腦袋更新版本越高,手跟上的時候,就翻的上去。
別人的程度很好不可怕,甚至是幫自己加分,怕的是自己慌了手腳,迷失了前進的步伐與方向。
要相信自己可以學得快。
心穩,就會找到自己的方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