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誤會:「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

分享此文:
常有朋友問我「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尤其近暑假時,音樂班、音樂系要準備選填主副修老師,大家趕緊拿名單希望能選個好老師。最近就收到五個朋友詢問。「XX學校裡,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想要找怎樣的老師」「好的老師」「好老師是指?」單句「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其實是很危險的問句。
分享此文:

不同程度,在習琴、教琴過程的共同問題

分享此文:
如何讓程度不同的學員(業餘學興趣的、非科班的老師、副修出身、主修鋼琴畢業的、國外留學回來的),可以一起上?難道學員程度的落差,不會對程度好的來說太簡單,對程度淺的太難?若只是把音彈出來,當然有程度之差,但其實是因為習琴與教琴過程中,大家有共同問題。
分享此文:

「科譜學堂」第23、24課: 四小節練三個技巧(進階)

分享此文:
大部分的技巧,在曲子裡就可以學。因為曲子裡真的到處都可以教技巧。例如「教師研習」裡的必修曲目莫札特KV 310,便涵蓋許多重要的古典時期基本彈奏技巧,不論樂思上或技術上,都有非常多東西可以教。又例如這首音樂班學生常在考試/比賽彈的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奏鳴曲,四個小節就可以教三個技巧,典型浪漫樂派會遇見的音型。
分享此文:

音樂,終究要放大到人生裡縱觀

分享此文:
「他又不是科班出身的,為什麼他可以教琴」「他又不是主修,副修畢業的為什麼出來要誤人子弟」「他只是國內畢業也沒出過國,程度能多好」在音樂教學環境裡,難免存在一些偏見。其實,當看得夠多,真的會知道,很多是人生際遇的不同,所做出來的選擇。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是因為這領域,相較於他自身的其他能力,是比較擅長、或比較喜愛的,而不是因為他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所以選此行業。畢竟每個領域的佼佼者,人數有限。
分享此文:

「線上上課,有效益嗎?」

分享此文:
最近大家線上上課上的還好嗎?疫情關係,陸續收到幾個網友(家長)詢問「網課效益」與「該不該信任網課成效」,以及「網課樂器教學,該注意什麼」。但其實要問自己的老師。影響網課效益的層面很廣,除了包含網路與裝置狀況,還有學生的程度在哪、老師平時的上課習慣。我不知道孩子的程度,更不清楚老師平時的上課方式,也不清楚你家跟你老師家的網路與裝置設備,所以問我沒用哪。
分享此文:

改手之路(上):常見狀態與關鍵心態

分享此文:
「改改改,到底哪一種彈法才正確?改手的過程,往往煎熬。你是否曾因要改手,陷入沮喪?學琴路上,經歷「被改彈法」、「被改手」的階段是很常見的,最典型的,是上了中學,老師說你小時候基礎沒學好,改了你的手,到大學換個老師,老師說你手型不好,改了你的觸鍵,出國之後老師受不了你彈琴的音色,再次改了你的手(其實更想把你整顆腦袋都換掉)。
分享此文:

為自己所想要,承擔代價

分享此文: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老師,每次我想做什麼,她總勸退我。但我的教育觀,比較傾向「鼓勵學生追求他所想要」這是我從美國回來後的其中一項改變。在美國,老師們讓我感覺的是做自己、有自己的性格有多重要,是必須。音樂裡是,音樂外也是。最近,跟學生的一段談話:「跟你分享一件趣事:我記得我的人生有『算命』這件事,始於到底要不要出國念書。當時我國內外研究所都有考上,我是想出國的,但糾結於要花家裡太多錢,於是我開始到處算命,問『到底要不要出國』。
分享此文:

Pei lesson 8 :Chopin Scherzo no.2 片段

分享此文:
(Pei lesson 系列,分享的是教學時,有時會幫學生錄該堂課教學重點,好讓他們回去複習,所以是教學實境,由學生持手機錄影。)音樂班、音樂系學生,之前上過「教師研習」的學員們也可參考,琢磨一下會很有收益。(我是視譜,錯音先別管;鋼琴還沒調音請包容)
手的方向,決定音樂方向。音樂方向,決定手的方向。1. 貼鍵-勾。好用的彈法之一,通常用在讓聲音有彈性。如果是八度,則需要用到手肘,讓聲音有 「響度」。
分享此文:

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大師課內容分享-Bach, Mozart, Chopin

分享此文:
台北大師藝術音樂節期間,我抽空去聽了幾個老師的課,其中德國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 的課我很喜歡,很多內容有趣也很有共鳴,跟大家分享。【共同彈奏問題】1. 左手左肩與右腳是連成一體的。左腳要放在弱音踏板旁邊,而不是內勾在椅子下,不是芭雷女伶。2. 彈奏時,音樂在身體與鋼琴中間,肚子(核心)跟琴鍵中間,留空間。
分享此文:

孩子,不是大人的棋子

分享此文:
台灣對於神童、童星的造神嚮往沒有極限。我們都知道,坊間一堆比賽、一堆第一名,被家長以為自己小孩是神童、被鄰居好友稱讚捧翻的童星,十個有八個是空包彈。什麼叫做空包彈,就是得第一名,甚至給彈協奏曲的機會,但是譜跟拍子不會認。孩子練譜能力很弱,新曲子學得很慢、痛苦萬分,全由老師一句句讓孩子複製彈奏。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