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教踏板的老師很少,就如學提琴會教抖音的老師不多,多數人小時候學抖音就是模仿老師抖一下(台灣絃樂學子最大的弱點是右手運功,一堆人出國留學第一件被改的就是運功,其次是抖音時緊抓琴把,以及換把位撞來撞去LOL)。踏板也不是沒有老師會教,只是少,以及被忽略的嚴重。
並不是說老師就一定不認真,跟老師本身受的教育也有差,或許是多數老一輩的老師教育程度沒那個高,多數的大家小時候沒有被教,似乎也很自然的沒有意識到踏板的運用與重要性,下意識的覺得有踩就好(如同許多人只管音有按出來就好),但卻帶來嚴重的影響。
多數念音樂班的孩子長大到一個程度後,一定會聽到某個老師或大師說:「請不踩踏板練習」,絃樂一定也聽過「不加抖音練習」,大家總很嘩然,覺得太難、不習慣,不踩踏板練習非常沒安全感,如同沒穿衣服般,舞台上更容易一緊張亂踩,於是更加鬧轟轟。
(對有耳朵的評審或聽者來說,就是「吵」跟「非常吵」,沒別的了,注重聲音的老師評完後被轟炸的疲勞及躁鬱指數… 完全是職業傷害 T_T)
原因是大家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以及從來沒真正聽過自己到底彈出什麼聲音,在琴房練琴邊彈邊覺得爽快,覺得自己簡直天才、根本霍洛維茲再現,錄下來聽到自己彈才冷汗狂冒覺得需要立馬去行天宮收驚,拿錄音機起來確認是否故障,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難道錄音機也有可能被下蠱,才會發出這麼可怕的聲音,其實只是耳朵業障重。
坊間包括音樂班,許多老師一開始就讓孩子踩踏板,並沒有要求學生先將手上的東西練好,聽好是否清楚乾淨、是否圓滑。尤其古典樂派,一開始就踩踏板相當致命,耳朵根本無從分辨,很容易直接先把學生的耳朵弄壞了,請小心使用。
音色、踏板、手緊、樂曲邏輯理解
是台灣學生最弱的四點
觸鍵音色與踏板道理相同,都是源自於對聲音的辨別與要求。
- 先不踩踏板,將手上東西練好,聽清楚
- 再研究踏板什麼時候踩、如何踩,聽聽看踩了之後與沒踩的聲響差異,多試幾種踩法,去決定你想要的聲音。(可參考:科譜學堂影片第19課 : 踏板(一)-基本放踩與1.5長、「教師研習」課程紀錄-前期浪漫技巧)
即便在音樂班,還是很多老師出古典樂派曲子給學生,一開始練就要學生踩踏板、踩好踩滿,甚至問學生說:[妳不覺得這樣比較好彈嗎?]( 謎之音: 知道這一踩下去聲音多可怕嗎….抖 )
這樣其實是在教學生蒙蔽雙眼、摀住耳朵,再來唸/罵學生「彈琴不用耳朵」,但問題在於是否真的有教學生如何聽,如何一步一步去辨別怎樣的聲音才是好的。
聲音是基本品質,如同膚質好壞代表基本質感,亂踩踏板混濁吵嘈不堪,等於化妝時將各種顏色層層疊疊塗在出油不乾淨的皮膚上。
踏板的學問深,在台灣極不被重視,資訊甚至落伍,希望我們現在教育下一代,這些都變成基本。自我學習過程與教學上若能看到盲點,抓到更好更精確的方式總是好,畢竟現代孩子時間沒我們以前多,也沒有必要學壞再重修。
大家不妨一起在每當手機提醒軟體更新的同時,也要求自我更新一次腦袋,
想想這次可以更新那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