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教琴後再學琴,也可以只因為「我喜歡」

分享此文:
這幾年前前後後帶了很多很多成人學生,分為兩類:1. 本身也在教琴的 2. 非本行、純業餘興趣的。曾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而感到困惑:為何本身在教琴的人,反而上課較不穩定、容易放棄,而且感覺比較有經濟負擔,明明在教琴的收入都不比一班上班族低啊。然而,業餘學興趣的卻幾乎都非常穩定,穩定練琴、穩定上課、穩定學習,而且都很開心。(我不管業餘或者專業,收的鐘點費一樣)
分享此文:

練琴間的抽離,大人的甜點-提拉米蘇、生巧克力

分享此文:
開始做提拉米蘇,源於深感市面上好吃的提拉米蘇難覓,奇怪的是越高級的義式餐廳越讓人失望,明明聽說很簡單,為何這麼難吃到好吃的呢。剛好家附近就有兩間烘焙材料行,非常容易購買。於是開始試著做,誤打誤撞(不會打發蛋白)第一次就做出相當滿意的版本,也是大家都很喜歡的版本。好處是以前每到餐廳看到提拉米蘇必點來吃吃看,現在都不會了,因為自己這版本就很夠水準,這版本失誤率很低,可以白蘭地跟橙酒交換做。
分享此文:

Podcast頻道推薦:「Make Music Make Money」、「大叔聊古典」

分享此文:
暑期將至,大家可以好好利用暑假將音樂放進生活裡,希望學生們可以利用暑假好好充實自己,不只是練琴(噢,但暑假練琴一天要當兩天用,我指的是一天練完兩天份後的「不只是練琴」)。現在大家很流行聽podcast,大概去年我就有偶爾聽聽podcast的習慣,原因是不用再用到眼睛真是太好了,開車/通車時、做家事時、在跑步機上時,皆可。只是之前聽的都跟音樂無關,例如偶爾聽聽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出的「The Daily」跟「游庭澔的財經號角」哈哈,都不錯聽。有家庭後,能聽的時間真的非常少。 (去年底做的「學音樂,然後呢」其實原本是想做成podcast,但本人對於IT領域的涉獵真心薄弱。)
分享此文:

Pei lesson 8 :Chopin Scherzo no.2 片段

分享此文:
(Pei lesson 系列,分享的是教學時,有時會幫學生錄該堂課教學重點,好讓他們回去複習,所以是教學實境,由學生持手機錄影。)音樂班、音樂系學生,之前上過「教師研習」的學員們也可參考,琢磨一下會很有收益。(我是視譜,錯音先別管;鋼琴還沒調音請包容)
手的方向,決定音樂方向。音樂方向,決定手的方向。1. 貼鍵-勾。好用的彈法之一,通常用在讓聲音有彈性。如果是八度,則需要用到手肘,讓聲音有 「響度」。
分享此文:

PANTHEON 前開式精品行李箱

分享此文:
選行李箱,我有三個必須:好看、好推、不能重。Pantheon 潘希恩精品行李箱為日本品牌,進台灣三年多,收到廠商邀約時為之一亮,因為我一直想找小的行李箱。看過實品覺得漂亮、質感良好,甚是滿意,於是答應合作。畢竟能分享喜歡的東西給大家,是生活裡的愉悅。今天介紹的兩款皆為前開式登機箱,分別為16吋與19吋。 美麗、好推,零件有質感。 前開式行李箱相當職人型思考,當商務箱、公事包,再適合不過,出差或者像我們要出去伴奏、演出、演講,樂譜或電腦可以直接從前側拿取。
分享此文:

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大師課內容分享-Bach, Mozart, Chopin

分享此文:
台北大師藝術音樂節期間,我抽空去聽了幾個老師的課,其中德國鋼琴家Andreas Frölich 的課我很喜歡,很多內容有趣也很有共鳴,跟大家分享。【共同彈奏問題】1. 左手左肩與右腳是連成一體的。左腳要放在弱音踏板旁邊,而不是內勾在椅子下,不是芭雷女伶。2. 彈奏時,音樂在身體與鋼琴中間,肚子(核心)跟琴鍵中間,留空間。
分享此文:

孩子,不是大人的棋子

分享此文:
台灣對於神童、童星的造神嚮往沒有極限。我們都知道,坊間一堆比賽、一堆第一名,被家長以為自己小孩是神童、被鄰居好友稱讚捧翻的童星,十個有八個是空包彈。什麼叫做空包彈,就是得第一名,甚至給彈協奏曲的機會,但是譜跟拍子不會認。孩子練譜能力很弱,新曲子學得很慢、痛苦萬分,全由老師一句句讓孩子複製彈奏。
分享此文:

音樂系,何不幫學生做這些事呢?

分享此文:
老師說,應該要找我們回去教學弟妹怎麼教琴,上「教師研習」課程,分享教學經驗與技巧,畢竟能走專業演奏的不多,卻是幾乎人人都得教學,然而,從來沒人教他們怎麼教鋼琴。的確,長年來,音樂班/系培養了這麼多音樂人才,坊間習琴者的均質水平若沒有一代比一代高,那什麼是教育呢?又,為何坊間的愛樂者沒有變多,難道學專業只能把自己關起來(關起琴房教琴,關起琴房學琴),開音樂會只能找親朋好友跟自己的學生去聽,那什麼是推廣音樂呢?
分享此文:

教初階,先教「抬高手指」還是「貼鍵」

分享此文:
老師說,應該要找我們回去教學弟妹怎麼教琴,上「教師研習」課程,分享教學經驗與技巧,畢竟能走專業演奏的不多,卻是幾乎人人都得教學,然而,從來沒人教他們怎麼教鋼琴。的確,長年來,音樂班/系培養了這麼多音樂人才,坊間習琴者的均質水平若沒有一代比一代高,那什麼是教育呢?又,為何坊間的愛樂者沒有變多,難道學專業只能把自己關起來(關起琴房教琴,關起琴房學琴),開音樂會只能找親朋好友跟自己的學生去聽,那什麼是推廣音樂呢?
分享此文:

面對音樂,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

分享此文:
上週末來台灣演出的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Julia Fischer,在接受PAR表演藝術雜誌訪問時頻提到:「面對音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觀點。」我想,這句話對很多學生來講,是抽象的。第一個疑惑應該會是:我也很想,但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觀點?(茱莉亞.費雪的訪談全文請見《PAR表演藝術》 315 期 / 2019年03月號。)詮釋,從理解樂曲開始;詮釋依據,來自樂譜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