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QA:陪練與主修老師的溝通

分享此文:
「難以啟齒… 我的意思不是那樣… 誤會大了怎麼辦…」有些家長怯於與老師溝通,大概是因為接到學校老師電話總沒好事(笑),所以有疑問、難處時總不好意思說,或怕得罪老師,有些人則似乎不小心將老師的行為做預設立場,覺得老師是想刁難或只是想賺錢,而種下了關係不良的因子。
分享此文:

老師與家長間的溝通(下)-家長篇

分享此文:
「難以啟齒… 我的意思不是那樣… 誤會大了怎麼辦…」有些家長怯於與老師溝通,大概是因為接到學校老師電話總沒好事(笑),所以有疑問、難處時總不好意思說,或怕得罪老師,有些人則似乎不小心將老師的行為做預設立場,覺得老師是想刁難或只是想賺錢,而種下了關係不良的因子。
分享此文:

學琴,不等於學到音樂?

分享此文:
家長或許很難想像,在臺灣,大部分的學琴現象是:學樂器與學音樂是兩回事,學了樂器不等於學到了音樂,更不等於受美學影響。有學樂器、以音樂為職的人,除了學樂器本身,理當受到美學教育。然而,許多人學琴多年,卻沒學到音樂,比較像是在學習如何反覆操作該樂器,聽起來或許悲傷,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便是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很注意的事。
分享此文:

天份與出路(二):學音樂的行徑與出路

分享此文:
音樂班學生養成,大概分兩類:一、成長過程積極找好老師,參加大師班、國際音樂節、國際比賽,進入好的音樂院,畢業後持續演奏,走在音樂圈裡。(但只有1%的人可以成為演奏家(獨奏家),除了如前文所述,需極度努力+遇到好老師+自己非常有興趣之外,還需要好的人脈網絡。)二、念音樂班後一路念完音樂系所,畢業音樂會為人生最後一場音樂會。有些是自己喜歡,有些念的傻呼呼莫名,有些則是不知道除了念音樂還可以做什麼,沒有培養其他興趣與能力,只好繼續念。
分享此文:

音樂會海報對於「鋼琴伴奏」常見錯誤提醒

分享此文:
我的命格裡有一個優點,叫做「從來不會中獎」。所以當然,從不買樂透(笑)。我其實非常喜歡這個命格,它成就了長大之後,認知腳踏實地才是自己的,以及對自己的「長」與「退」相當有意識,或許我本身懂的晚,但這觀念我將它放在教育裡。比賽與檢定不是絕對不好,許多時候事件本身沒有錯,而是人為操作出了差池。許多老師為了讓孩子比賽得名,不幫孩子累積資本,只為比賽,於是為了一首曲子,練了半年到一年,還只練三分鐘。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只練同樣三分鐘的曲子,是多大的磨耗?對興趣及個人成長皆是。
分享此文:

「只用老本」

分享此文:
我的命格裡有一個優點,叫做「從來不會中獎」。所以當然,從不買樂透(笑)。我其實非常喜歡這個命格,它成就了長大之後,認知腳踏實地才是自己的,以及對自己的「長」與「退」相當有意識,或許我本身懂的晚,但這觀念我將它放在教育裡。比賽與檢定不是絕對不好,許多時候事件本身沒有錯,而是人為操作出了差池。許多老師為了讓孩子比賽得名,不幫孩子累積資本,只為比賽,於是為了一首曲子,練了半年到一年,還只練三分鐘。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只練同樣三分鐘的曲子,是多大的磨耗?對興趣及個人成長皆是。
分享此文:

聽音樂:第一印象的虛與實

分享此文:
之前在西雅圖的貝那羅亞音樂廳 (Benaroya Hall) 聽到基里爾.格斯坦(Kirill Gerstein)的音樂會,那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名字。現場雖沒有特別的驚艷或感動,但頗喜歡他的彈奏,覺得很有意思,許多巧思與智慧,邊聽的同時覺得他一定彈過很多爵士,許多觸鍵跟樂思好像爵士鋼琴家的某些聲音,果然上網搜尋他唸過爵士,也曾彈很多爵士,觸鍵與風格是騙不了人的。(想到之前在上海聽布赫賓德的全套貝多芬奏鳴曲,說真的並沒有特別喜歡他的貝多芬,但當時覺得他如果彈布拉姆斯應該非常棒,果然回家聽他的布拉姆斯協奏曲,覺得棒呆!註:2000年與指揮家哈農庫特錄製的版本,非2016與祖賓梅塔的版本。)
分享此文:

大環境下的理想與現實

分享此文:
研習學員:「最近藉由朋友認識兩位分別在歐美學音樂近10年的老師,閒聊過程中發現兩位老師有個共同點是:她們皆認為台灣環境對藝術工作者的不友善,以及待遇不佳的無奈等感受;我好能理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造成的失落感,不過想到蔡老師同是赴美回國,不也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發揮所長,依舊充滿熱情,致力推廣音樂教育,人生還是很有意義啊… (期待老師的新文章?)」
分享此文:

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學琴問題(下):踏板

分享此文:
會教踏板的老師很少,就如學提琴會教抖音的老師不多,多數人小時候學抖音就是模仿老師抖一下(台灣絃樂學子最大的弱點是右手運功,一堆人出國留學第一件被改的就是運功,其次是抖音時緊抓琴把,以及換把位撞來撞去LOL)。踏板也不是沒有老師會教,只是少,以及被忽略的嚴重。
分享此文:

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學琴問題(中):律動與節拍

分享此文:
律動與節拍 這兩個詞看似非常陽春及初階,畢竟台灣從幼兒就有律動課,通常聽的越久的詞,感受到的人似乎越少,成為陳腔濫調後,就越不被重視。律動 律動這東西很容易越大越感覺不到,包含大學音樂系畢業生,尤其鋼琴人,包含我自己,早年都以為自己會,卻很晚才真正意識其嚴重性與重要性。為什麼?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