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8 鋼琴家列夫席茲大師班實錄

分享此文:
2016年10月8日 今天受鵬博藝術之邀幫鋼琴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的大師班擔任翻譯,時間長達五小時 :D。看著聽著今天的學員彈奏背影,想到從前的自己。鋼琴獨奏這條路很特殊,心疼學生走這條路極其辛苦,但卻也擁有外人無法理解的幸福,那種「只有鋼琴人懂鋼琴人」的感覺。
分享此文:

妳的音樂,妳的主見/妳的風格,妳的顏色

分享此文:
鄧泰山在大師班說:[許多亞洲學生彈得很好,但都只有”美” ,連音樂中醜陋個性(不美)的部份也美美彈出]-轉貼自葉綠娜老師po文 蔡老師說:音樂家得有主見,妳的個性就是妳的音樂(當然前提是技術要先到位),有意義與感人的音樂當然很讓人啟發,但人生百態人性百種,並非只有刻骨銘心、讓人糾結到深處的音樂才是唯一。當然,曲目也有關係,不同的曲目也會對應到不同的人格:1. 有些鋼琴家可能腦袋就是很精準宏觀、思緒縝密,走大開大合路線,彈奏風格一氣呵成,就是爽快。(但請不要沒音樂性彈的很無聊誤以為是這一派,最怕聽到別人說某某鋼琴家沒什麼音色音樂但技巧很好…. 可是瑞凡,沒達到一定的音色音樂,就不能叫技巧好,許多難的技巧就在於不同音色的創造)*代表鋼琴家:Berezovsky (一種鋼琴界總裁的概念)
分享此文:

今日有感,開研習課初衷

分享此文:
昨天的「教師研習」課程,學員們喊著燒腦,說整周的腦細胞都在這堂課用盡了(哈哈,上蔡老師的課真的會很需要動腦)。今天的學員再次說著好多好受用的小撇步真的只有蔡老師會給。每個人的接受快慢不同,許多技巧無法馬上學會都是正常。很開心的是,我因此看到了很多人生歷程與生活態度,會來上課的人基本上都有心於學習是一定的(儘管學習目的各自不同),但各自的人生歷程,不管是自己實打實拚,還是對習琴教琴始終充滿熱情,許多的能量我都再再受著感動。
分享此文:

<可怕的肌耐力迷思>-手痠,是肌耐力/指力不夠?

分享此文:
[妳就是練不夠而已,多練就好了][會痠?矜過去就是了,這是在訓練肌耐力]當彈琴彈到手痠,是否很常聽到這樣的話?(蔡老師謎之音:#可是瑞凡,真的就只是方法用錯而已,前臂下方手緊完全跟肌耐力無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肌耐力是訓練有肌肉的地方,例如上手臂(大手臂)痠就沒有關係,那裏多痠一點會長線條很開心,但前臂下方手緊,只會讓手受傷,就算復健針灸電療照紅外線,停擺三個月,回來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彈,依舊只能咬牙泛淚硬矜,一樣崩毀,對彈琴人生感到挫折絕望。
分享此文:

人物:Nina(下) – when studied with Nina

分享此文:
1. 第一次走進nina的家,nina便帶我到陽台從19樓往外看,跟我介紹紐約,當下的心情至今還是很清楚,那種[哇,我要在這裡生活唸書了]的興奮與溫暖。從小到大,每換一個環境念書,都很興奮。2. 鋼琴課裡我看著鍵盤彈琴,nina突然很用力的抓著我的肩膀搖:[hey! 不要睡著!!! ][我沒有睡著!我很認真,我只是眼睛小!]*nina 通常要我們練小聲
分享此文:

人物:俄國金絲貓教授Nina-與時代並行

分享此文:
– 2016. 09.08 in New York. 我跟Nina 相差 50歲,生日差五天, 我將邁入35,她將邁入85。 出發前謹記著11年前剛進學校Nina班守則: 1. 不可以噴香水 2. 不可以早到(早到要在樓下等到時間到才能上樓) 3. 感冒不可以去上課 揪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往 Nina 在 Time Square 附近的家,踩著高跟鞋快走小跑在熟悉的街道上。Nina喜歡花,早想好要在她家附近買束花送她,以前的花店不見了,找半天只好作罷,提著從台灣帶來的鳳梨酥拜訪。
分享此文:

人物:李卡拉– 從音樂轉至服裝

分享此文:
資深網友應該對 李卡拉 Kara 不陌生,是我念曼哈頓音樂院的同窗,師事同位俄國教授,鋼琴彈得很好,但她念完鋼琴演奏碩士後,毅然走向服裝,待過spirit, uniqlo, 現在於victoria secret 旗下品牌pink 做visual design,在紐約總部上班。這工作超適合她,常常得出差飛來飛去,滿足她愛飛愛旅遊愛服裝的個性,她做得充實且快樂!來自中國的她,從小在美國長大,轉走服裝父母始終反對,不願讓她捨棄鋼琴。可是,她現在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從一轉出到現在,只有越滿足越開心,沒有後悔。
分享此文:

念音樂班的迷思 (中) – 家長心態準備

分享此文:
上篇論述的是制度的影響,這篇要提醒的是,如果忽視了這些,損失的不是學校,不是老師,是小孩。念音樂班比較省?如果因為想省錢念音樂班,大多數的後果都是惡循環與得不償失,不如從小培育聽古典音樂的習慣即可,不一定要學樂器。6. 寒暑假百般藉口不上課,除非學校規定 家長會出現的問題:A. 接送 B. 學費
分享此文:

念音樂班的迷思 (上) – 考試升學制度漩渦

分享此文:
先想想學音樂的初衷,為何想(讓孩子)學音樂,希望學音樂後的他,是什麼樣子 音樂班起初立意良好,在於讓孩子受良好且正統訓練:1. 除了主副修,孩子在環境之下可以認識很多樂器 2. 有一起練琴喜愛音樂的同伴,同學都是篩選過後的優質生 3. 有合唱合奏課,三小科(視唱聽寫/樂理/音樂史)的訓練(三小科的必要性?) 4. 師資相較於外面較稱頭 5. 有許多的音樂活動可以大家一起參加 為什麼許多學音樂的普通班孩子,對音樂更有熱情,學得比音樂班小孩好?
分享此文:

音樂人生: 邏輯X 感知

分享此文:
或許一般外界對於演奏家的印象有如仙女,對於古典音樂感覺遙遠,其實剛好相反,要成為一個演奏家,不能是仙女,而音樂,就是人生,與生活如影隨形。音樂的組成來自人性,音樂的根本,是熱情與美感 學琴的必需,是紀律與邏輯 我跟許多台灣古典音樂人一樣,從小一路念音樂班長大,音樂班體制台灣獨有,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幾間學校附設音樂班,必須主副修兩樣樂器;在美國,頂多只有音樂院設有預備學校(Pre-College )。音樂班生態,圈子非常小,也很競爭,但畢業後繼續演奏的機率並不高。
分享此文: